不用把所有食材集中起来才下笔丨五月每日书召集你来写美食
念大学那会儿,我时不时会在宿舍开午餐肉,多数是在独处的时候。罐头打开,肉的上半部暴露在空气中,周围凝结着一圈透明的肉冻,像一座小小碉堡,正等待我赶去攻克。拿一把不锈钢勺子往下挖掘,有如吃冰激凌。不锈钢碰到肉,两种不同的腥气混合在一起,风助火势,竟然十分相配。一边吃,一边读书。下定了决心,这本书今天一定要读完,这罐肉也一定要全部吃光。也遇到过手法不熟练,钥匙拧进去,起口当场断裂的惨剧。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一罐打不开的午餐肉干着急。
作家许佳在四月每日书里,细细写了一个人在宿舍吃午餐肉的经历。
从食物特别版每日书开始后,我就有了吃饭的同时打开美食群每日书的习惯。嘴里吃着聊无滋味的外卖,眼里看的却是货真价实的美食。这群有意思的食客在这个月里不断地用美食抚慰了我被论文耗竭的味蕾。也感谢有一位贴心的荐书员景宜给大家推荐与食物相关的好书,还有我们每日书当家的鸽子,某点评平台LV6的资深用户,隔三差五给我们带来魔都的相关美食介绍。
有一次,在群里随意聊天,聊到了与美食相关的书影音,李安执导的《饮食男女》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恰好乘此机会,我也重温了一遍。老朱和三个女儿的亲情,以及各自的感情故事串联起了整部电影。我喜欢他们一家子每周日都会在一起吃饭的传统家庭的氛围,更喜欢美食化成感情的敲门砖引出的一连串酸甜苦辣的情感。这也体现了和美食密不可分的两部分:亲情与爱情。
原生家庭养成了我们的饮食习惯,长大了离了家,可家里的那口饭菜永远都是最让人惦念不忘的。出自长辈的小食、父母的拿手菜即便没有城市里的美食滤镜,没有网红招牌包装,光凭从小吃到大的味觉记忆就足够让人垂涎三尺。
对于学员空蝉而言,因为有一个爱抢食的二妹,跟家人一起吃饭常常体会不到饭桌上的亲情温暖。她单恋的是独自一人在家的时候,用妈妈的裁缝剪刀剪下挂在木梁上的一段鳗鱼干,自己放在电炒锅里蒸熟。那一刻她沉浸在自己美味的小世界里,无人打扰。
随着慢慢长大,总归会离开父母,奔向自己的生活。日常的饮食中,有随着生活环境变化的部分,但也总有些根深蒂固的基因控制着自己的这颗中国胃。
蝈儿去法国念书工作近十个年头了,几年前她和同为中国人的同学在宿舍为了吃到一口嫩豆腐,在宿舍磨豆浆,用柠檬汁点豆腐。在国外中餐匮乏的日子里,老干妈就能让眼前淡而无味的食物滋润不少,当时还是她男友的“秘鲁人”为了讨好她,偷偷用了半罐子豆豉做了一份中式味道的意面想给她一份惊喜,可这却让蝈儿哭笑不得。
莫舟的老公安先生是捷克斯洛伐克人,两人的饮食习惯也不一样。莫舟爱吃大米饭,安先生爱吃土豆,截然两派的餐饮习惯,但这些都能用爱来包容,在生活中慢慢地互相融合。有趣的是,他们的女儿安小姐,结合了父母两人的饮食习惯,去姥姥家大米饭吃得喷喷香,去奶奶家面包奶酪照样好吃。
那么一个人孤零零地吃饭,要怎么写?来看看许佳的笔触:
一个人吃饭,比和别人一起吃饭的时候要更专注于菜肴,因而想吃得更好。即便走进一间看上去就乏善可陈的餐厅,也想点菜单上的豪华菜品。昨天我在图书馆工作,到午后才走出去觅食。在相隔最近的一家生意十分萧条的商场里,走进一家餐厅,点了一份牛排加鳕鱼的套餐。实在是很想两样都吃,然而牛排太肥,鳕鱼又不新鲜,吃得并不满意,还支付了将近两百的账单。这种不满足的感觉,使我事后路过继光香香鸡时差点停下来买一份作为补偿。站在铺子前面,端详了一会儿柜台里的鸡排模型,告诉自己说:你已经吃饱了,吃这个只会徒增罪恶感而已。这才得以继续往前走去。
最有保障的,还是吃火锅。我先生不吃羊肉,所以我常常一个人吃羊肉火锅。送女儿上幼儿园之后,到就近商场里的电影院看上午场电影。电影散场,正好下一层电梯,去吃小肥羊。一点都不费事。小肥羊最火的年代早就过去,如今就算在饭点也不满座。看到像我这样独自前来的客人,服务员镇定地推荐“午市单人套餐”。只要39元,有肉有菜有豆制品。我嫌套餐的肉少了,要求多加一份肉。菜摆上来之后,我拿出工作电脑,一边涮肉,一边看完一集美剧。既不用跟人寒暄,也不需要想话题,一天中最自在的时刻,此为其一。其二是晚上坐在梳妆台前抹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