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二十二》刷屏朋友圈 很多观众含泪看完_纪录片天堂1
本文标签:
“很想看《二十二》,但买不到票啊。”昨天,不少都这样感慨,因为在很多影院里,《二十二》就像一部“失踪”的电影,有甚至要跑好几家影院,才能找到一场排片。然而,即便不那么理想的座位票也早就被买走了。
用“火了”来形容《二十二》显然“过了”,但在刚过去的“世界慰安妇日”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2周年纪念日”两天里,它确实是关注度超越《战狼2》的“现象级影片”。这样一部没大牌明星、没资本运作、质感又略显粗糙的,凭什么?
导演郭柯在拍摄中与一位老人交流。
随着口碑发酵,不少普通观众也变身“自来水”。看过影片的观众大多表示,该片让大家对“慰安妇”历史有更深刻、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有观众表示,这部片子的处理方式正是我们面对伤痛历史时该持有的态度——不终日怨恨,但没有一刻忘记。还有网友分析:“这个片子其实和《战狼2》之所以那么受欢迎,还是有原因的,和平年代过久了,很多人都已经忘了中国人民受辱的历史,两部片子都唤醒了中国人该有的血性,勿忘国耻……”
导演回应
《二十二》上映首日就获得360余万元票房,而到了昨天也就是上映次日,影片的排片占比接近5%,今日则更跃升至7.5%。同时,该片的口碑非常出色,豆瓣评分甚至高达8.9分。昨天,该片票房已经顺利突破千万元大关,今日继续逆袭,不少院线人士表示会增加排片场次。业内预计,该片的最终票房有望达到5000万元甚至更多。
口碑助力
终有一天,这个数字会变为0。好在还有机会能在影院看到《二十二》。这两天,这部没有明星和资本加持的就这样默默地“火”了,而在这背后,是人们对历史伤痛的铭记和正视。
排片逆袭,观众泪目
创作理念就是“去标签化”
在上映前,片方对于《二十二》的期望是仪式化的,希望能有1%的排片和20万的观影人次,如果换算成票房,差不多是600万元。但上映仅两天,影片的表现已经远超他们的预期。作为一部在商业片夹缝中苦苦挣扎的纪录片,虽然排片场次占比只有1%,但上座率却达到惊人的30%。要知道,同天的票房冠军《战狼2》,上座率也不过17%左右。
原标题:直面伤痛史,从未遗忘过
2012年,郭柯就曾拍摄过一部短片《三十二》,记录了90岁“慰安妇”老人韦绍兰和她的混血儿子的故事,因为那年在世的“慰安妇”数量还有32人,所以短片取名《三十二》。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少老人陆续去世。为了铭记这段历史,2014年郭柯又开始了电影《二十二》的制作。他的创作理念是“去标签化”:“不把她们当成‘慰安妇’,而是当成人。”所以,在影片中,观众看不到声嘶力竭的控诉,看不到血光淋漓的战争;有的只是适度靠近,真诚地交流和静静地聆听。
对于取得这样的成绩,导演郭柯连声表示“没想到”。因为影片没有明星,年迈的主角们也不能同行,宣传压力都摊在了郭柯一个人身上。他一个城市接着一个城市地跑路演,希望能为影片多争取些排片。
郭柯说,可能大家会觉得自己拍摄这个电影的过程肯定很苦,其实并不是,“我不觉得苦,我在跟她们接触的过程中,就像孙子和奶奶的关系。她们会给我们剧组做早饭,招呼我们剧组的女同事去家里炕上睡午觉,整个过程都让我觉得很温暖很有爱。”他还回忆,自己原本担心这些老人在面对镜头的时候会缄口不言,那样的话,片子不知道如何拍摄,“但后来我觉得没什么,那是我们保护她们的态度,她们不想说就不说,我不想因为电影戏剧冲突的需要去伤害这些老人。”
项目宣发费用也是靠观众众筹凑起来的,32099位参与众筹的观众的名字都出现在电影片尾,是导演一个名字一个名字打上去的。“我觉得可能很多观众觉得写不写名字并不重要,但是我要去认真对待,谢谢你们!”郭柯说,如果这部电影有盈利,除去还债,收益部分都将捐赠给相关的“慰安妇”公益组织。
《二十二》是一部与数字有关的电影:拍摄时全国的“慰安妇”在世人数为22人,到电影完成后仅存9人,而在上映的前两天,90岁的黄有良老人又传来去世的消息,,目前这个群体只剩下8人。
作为一部小成本电影,《二十二》的制作成本和宣发费用只有400万元,更一度陷入资金短缺。制作需要费用300万元,郭柯自己借了100万元、有人投资了100万元,但还差100万元,当时他发了一个圈,表示母亲支持自己卖房子拍摄这部影片,演员张歆艺看到后,无偿借给他100万元。
市场反响
或许这离不开那些明星“自来水”们的支持。上周日,冯小刚在微博曝光一封张歆艺写给他的信,张歆艺希望冯小刚在微博帮《二十二》做个推广,她在信中说道:“这部片子8月14日就要上映了,排片少,因为我资助的事,大家才有了讨论,有了媒体介入,我觉得不公平,片子本身值得关注,排片更应该被保护。”随后,现在炙手可热的吴京也转发微博,为影片做推荐。濮存昕、张一山、高伟光、吴刚、管虎……娱乐圈的小“半壁江山”也都自发推荐影片。
在日军侵华期间,至少有20万名中国女性被迫沦为“慰安妇”。《二十二》是一部展现幸存“慰安妇”晚年生活的纪录片,由80后导演郭柯拍摄。和很多热闹的暑期档影片不同,该片的放映厅里是安静、肃穆的,静到连最轻微的抽泣和呼吸也能被听到。当片尾的字幕打出,观众仿佛被无形的手按在座位上,静静看着银幕上掠过的名字,没有人像往常那样急匆匆离场。
明星和观众都成“自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