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被遗忘的数学课》(2)
再如,微积分基本定理,对于数学的这个“王者”,同学们都了解多少呢?微积分从萌芽、创建到完善,经历了两千多年曲折的过程,对这部宏伟画卷所展示出的非凡的魅力,我们又有多少人能体会到呢?我们让微积分的概念“从天而降”,把牛顿——莱布尼茨公式轻松捡来,学生津津乐道的是“一阶导数等于0”的好处,是解决复杂图形的求积时的爽快。简而言之,学生学到的是一套机械化、程序化的微积分。这就好比建房子,“你搭的框架,你砌的墙,你刷的四壁,你装的窗户,而最终是我住进去了,房子就是我的了”。学生除了按“程序”解题获得分数外,其实什么都没有学到。中学引进这样的“微积分”有何意义?
事件展现法
对数学史上的某个历史时期的大事件或某一个数学里程碑进行全方位的展现和解读。中学数学从不缺乏这方面的主题,数的产生和发展、论证几何的诞生、代数学的发展、三角学的发明等。如果学生有机会了解这些历史里程碑,有机会了解为数学不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伟人,那么学生对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学生对数学的认知,数学的育人功能都将得到体现。
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彰显了对数学文化教育的重视,要求在教学中展现数学文化在数学的起源、发展、完善和应用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对于人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各个方面。陆前进老师正是结合课程内容,或选择教材特定栏目和素材,或结合当代发展的热点,选择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事件和人物,撰写介绍或评论的专题讲座,从而丰富和拓展了高中数学教材的内容,为理解和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做了有益的尝试。
为了使更多的学生了解数学史,让更多的人热爱数学,帮助他们打开通向魅力数学的大门,课题组将他们的实践成果总结出来,形成学校数学教育的校本教材——《被遗忘的数学课》,并于2017年正式出版发行。
全书共分十个章节,内容广博,论述生动活泼,不拘一格。作者以课堂实录的方式将课题组开展的实践活动向读者娓娓道来,使人备感亲切。
书中对中学数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做了重点阐述,弥补了眼下数学教学中重解题轻概念、重结果轻过程的不足。数学中新概念的出现,有着漫长和艰辛的演化历程,数学教学应当使学生掌握或了解数学概念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而教师平常的教学中,往往将概念一句话带过,学生不能真正理解这些概念和当初数学家引入这些概念的必要性和原创精神,体验不到数学的奥妙和乐趣,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为学生认为数学枯燥难学的原因。
书中许多例子与教材的内容是相通的,许多奇思妙想、例题、定理的证明都是中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必须了解的。当然也有一些有难度的内容,费马大定理、黎曼假设等,但就数学而言,适当的难度是不可避免的。作者拥有长期在中学一线教学的背景,知道写到什么深度学生能够接受。这些内容向好学的中学生开启了一扇窗,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做了适当的铺垫。
记得科学家巴甫洛夫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夜深了,一位少年走在黑漆漆的山路上,突然,有个神秘的声音传来:“弯下腰,请多捡些小石子,明天会有用的。”少年便弯腰捡起几颗石子。第二天,少年从口袋里掏出“石子”,才发现“石子”原来是一块块亮晶晶的宝石!自然,也是这些宝石,让他后悔不已:天哪!昨晚怎么就没有多捡些呢?《被遗忘的数学课》送给大家的就是这些“小石子”。
文章来源丨《中国教师》杂志2018年第6期
图片来源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