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學需重構傳統教學過程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對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作出頂層設計﹐其中特別指出﹕“深入推進高等學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突出教育教學業績和師德考核﹐將教授為本科生上課作為基本制度。”
教授不上課﹐就不合格﹐就可能下崗﹐“教授為本科生上課作為基本制度”的提出﹐受到了社會大眾尤其是高校學子們的擁護。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當前這個時候﹐國家特別提出教授要給本科生上課﹐並將之作為基本制度確定下來﹐無疑有著很強的針對性。關於出臺這一規定的背景和理由﹐可以想見﹐當前有很多教授﹐特別是名教授﹐因為工作太忙﹑職務太多﹐無暇顧及本科生培養。此項規定的出臺無疑對教授工作精力的分配具有很強的導向性﹐對於本科生獲得更好的教學﹐將產生較為深遠的影響。這一規定出臺的合法性﹐也在於任何人不能提出反證﹕因為教授者﹐教學也。不教學﹐又何謂教授稱號﹖
本科生對於教授尤其是名教授的授課需求也是巨大的。近期﹐中國青年報聯合問卷網﹐對1979名大學生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0.8%的受訪大學生認為院士回歸本科課堂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87.7%的受訪大學生希望自己學校的院士講授基礎課。如果身邊有院士授課﹐77.8%的受訪大學生表示願意去聽。
但任何事情都不是出臺了規定就可以順利實施的﹐即便實施了﹐也不一定能夠達到預期理想效果。規定教授給本科生上課﹐其背後的動因是本科生教學出問題了。那麼本科生教學的根本問題在哪裡﹐是教材問題﹐教學過程問題﹐抑或是誰來提供教學的問題。都是﹐又都不是。
真正的教學問題是時代問題﹐因為我們真正進入了後喻時代。人類學家米德將人類社會作了三分法﹐前喻時代﹑並喻時代和後喻時代。人類進入後喻時代後﹐教學發生了逆轉﹐老師越來越多的是促進者(facilitator)﹐越來越少的是傳授者(teacher)。因為從知識傳授的角度看﹐學生和教授所獲得的信息源幾乎是同步的﹐傳統教師信息優勢的基礎已經被瓦解了﹐韓愈關於教師的定義發生了時代性演進﹐師者﹐傳道﹑授業之外﹐更多的是在師生相長中共同解惑。由此不難看出﹐解決本科生教學的問題﹐不僅需要更多的院士教授走向講臺﹐還需要重構高等教育傳統的教學過程。
那麼到底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從國際經驗看﹐辦法多是如下幾條﹕一是聘請教學型教授。十多年前麻省理工學院(簡稱MIT)韋斯特校長曾出奇招﹐通過社會募捐設立160位教學講席教授﹐以加強MIT重科研輕教學的問題。二是回歸舊制﹐讓本科生參與教授主持的科研﹐在扮演學徒的過程中發展自己。三是通過經驗世界的方式培養自己﹐這就是哈佛大學福斯特校長反復強調的﹐我們不是給學生教授我們已有的知識﹐我們把世界送到學生面前﹐讓學生自己去認知去探索。
可以看出﹐本科生教學不是某一所大學的問題﹐而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時代性的問題。將教授給本科生上課形成制度﹐祗是解決這個難題的一種途徑。要達成效果﹐還需要多方面協同改革﹐以及理念的不斷更新與改進﹐一句話﹐還是要落實。
《光明日報》( 2018年02月22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