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教学,融入科研,助力创新
□同济大学图书馆副馆长 何青芳
目前国内图书馆学科服务发展现状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基础服务,包括院系沟通、资源建设、信息素养教育等;二是深层服务,包括学科服务平台建设、查新引证、学科信息推送、智库建设、情报分析服务等。做好深层服务是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的主要关注点。其中,情报分析服务,如科研成果评估、人才评估、学科竞争分析等服务是各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热点。从整体看,服务性质为主动服务、知识服务、个性化服务,服务理念与定位是以人为本、以读者为中心、以需求为引导,服务模式是嵌入学科团队、嵌入课程、嵌入研究过程、深入一线。
同济大学图书馆在2003年建成初期的三级服务机制,经历多年发展,随着院系联络加强、资源不断丰富、学科分析报告辅助工具不断增加,同济大学图书馆于2012年开始为学校课题组、学院等提供分析报告,开始涉及深层次的学科服务。2014年情报研究与分析部门成立,由此形成了学科服务的四个层级,即深层次服务、传统服务、基础服务及辅助工作。其中,学科服务的核心团队包括情报馆员、咨询馆员和学科馆员,负责情报分析、科研绩效评价、查新、信息资源、资源评价与推广等工作;此外由读者服务馆员、技术馆员等构成辅助团队,负责一般咨询、文献传递等辅助工作;四级馆员之间有分工也有合作,面向行业、面向学科/学院、面向人才、面向课题做好深层次服务。
虽然国内高校图书馆在学科服务上有很多实践,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学科服务的广度(服务对象)不平衡。目前服务重点主要面向管理人员和教师/科研人员,但是对研究生和本科生群体关注度较弱。二是学科服务的深度(服务内容)欠深入。向管理人员提供的分析报告缺乏融入个人学科背景、政策背景、环境背景分析的具有深度的决策支持服务;对于科研人员,未能做到嵌入教学或科研的全过程;对于研究生和本科生的隐性信息需求关注不够。三是学科服务的显示度不足,图书馆主页缺乏“研究”的元素,缺乏情报报告/数据的共享平台。四是学科服务人员数量不足,高素质的情报分析人员紧缺。
基于以上问题,提出几点未来计划和设想。第一,重组机构,优化流程,以同济大学图书馆为例,计划将现有机构设置为4个中心,即文献保障与共享中心、学习支持中心、研究支持中心、文化传承与交流中心。加强馆藏研究和资源规划;建立信息素养教育基地,把创新的元素融入其中;增加知识产权和创新研究;整合人员,实现人员优化。第二,加强学科服务队伍建设,进行人才队伍评估、人才规划,强调团队建设培训和自我学习实践,完善激励机制。第三,引入“互联网+”的思维模式,提升服务广度和显示度、提高用户参与度及服务共享性,加强与用户的互动性和嵌入性。比如建立机构知识库、建立科研管理数据库平台和研究知识平台。
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在规划愿景中写道:到2030年,研究型图书馆将从知识服务提供者转为学习和研究生态系统中的合作伙伴。国内大学图书馆未来的转型应该是嵌入教学和研究的全过程,成为研究人员和学习者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