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成绩单”是高校教学创新
从今年起,清华大学的本科生将不只拥有学业成绩单,还将迎来一份专用于记录创新创业、社会工作、学术科研、竞赛比赛、志愿公益等经历的第二成绩单。(《北京日报》9月27日)
清华的第二成绩单与“第一成绩单”不同,没有打分与量化,不会做出评价,主要是为学生们提供记录与认证的服务。清华本科生从今年开始,每年秋季学期伊始,都要开展以第二成绩单分享交流为主题的班会。通过设立第二成绩单,整合现有的第二课堂资源,既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经历,又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成绩单并非清华首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校都相继推出了第二课堂成绩单,有的还与评奖、保研相挂钩。而去年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发布的《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就提出,要普遍推行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
不少高校的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容易忽视学生课堂之外的表现。其实,大学生应该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也要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能力,而这些都需要在课堂之外才能得到。设立第二成绩单,重视学生的第二成绩,能起到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创业、多参加社会实践等作用。
相比于学业成绩,学生在第二课堂学到的知识也相当重要,第二成绩单就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总结,国外不少高校都很看重学生课堂之外的表现,如果说学业成绩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专业水平的话,第二成绩则是在考量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全面发展。“第一成绩”与“第二成绩”如同人的双腿,学业成绩考的是课本知识,第二成绩考的是行为能力,只有两者结合,才能让人“行走自如”;而少了一方面,就如同人少了条腿,就变成了残疾,如果一方面明显较弱,则会让人如同变成跛子,行动不便。
国内一些高校设立第二成绩单,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度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在这种考评机制下,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进行创新创业,不再是不务正业,而就是正业。第二成绩单的设立,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第二课堂的分量,有助于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自身素养,这是对高等教育内容的拓展、深化与优化。当然,这项举措在一些高校实行的时间还不长,至于未来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是否还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都需要实践来检验。(戴先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