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让非遗文化生生不息
以皮影戏的方式展现毒品危害,用善书讲述“贪蝇”案例,让膏雕走上校园讲台……7月5日获悉,孝感市近年将非遗赋予现代元素,让非遗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留住文化根脉,安放美丽乡愁。“全市现有6项国家级、25项省级、34项市级非遗项目。”孝感市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保护并将这些文化瑰宝发扬光大,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飞入寻常百姓家
6月26日,第31个国际禁毒日,云梦县城一处文化广场人头攒动,台上一出名为《爸爸,我等你回来》的禁毒主题皮影戏正在上演。
题材取自发生在该市的一起真实案例,讲述小主人公小赵经过反复思想斗争,向公安机关举报父亲吸毒、最终挽救家庭和亲情的故事。
该剧从6月初在云梦各乡镇巡演以来,观看人数超过5万人次,既传承了优秀非遗文化,又扩大了禁毒宣传面。
近年,孝感市利用各种载体,让非遗进社区、进学校、进警营、进图书馆、进博物馆等场馆,让市民全方位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今年春节,省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池福新在孝感东站现场剪纸送福。一幅幅美轮美奂的剪纸作品,让人惊呼。不少旅客激动地讨要剪纸作品收藏。
在孝感麻糖米酒有限公司,几乎每个周末都会迎来各个学校的学生参观。他们近距离观察麻糖米酒的生产过程,直观地了解家乡的非遗项目。
孝感市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飞入寻常百姓家”,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美好愿景。
为传承人撑腰
保护与传承,“人”是第一要素。
如何让非遗项目传承下去?孝感市一方面建立非遗数据库,将非遗项目历史渊源、传承谱系、传承活动等情况的重要文字、视频、图像资料录入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另一方面,对列入国家、省、市等各级保护的项目和传承人,给予经济保障,鼓励传承人“传帮带”,一批青年人才快速成长。
效果正在显现。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秦礼刚率领下,一大批云梦皮影后起之秀走向一线;依托孝南区剪纸研究所,管丽芳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培育雕花剪纸技师近100名;在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膏雕、楚剧等非遗项目已纳入教学课程。
非遗融入日常生活
围绕非遗的生命力,孝感市努力探索,让非遗在创新中传承。
对生产性非遗项目,孝感进行产业开发、资源整合,挖掘提升非遗项目的经济价值,走出了一条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和产业化发展道路。以米酒为例,目前孝感米酒生产企业有24家,季节性、临时性小企业20多家,带动糯米加工、包装、运输等30多家企业,整个产业链实现产值15亿元以上。
对董永传说、皮影戏、善书等非生产性非遗项目,孝感市加强传统文化创意设计、高新技术深度融合,推出一批“传统元素+现代表达”的文旅新产品。近年,越来越多的非遗产品通过注入时尚元素,不断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