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大学通识课程教师教学质量评价
2.通识课程教师教学目标评价
教学目标是一个主观性范畴,较之于客观性教学范畴的研究,更显现出多样性表述和多元化视角。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半个世纪里,博比特(J.F.Bobbitt)、泰勒(F.W.Taylor)及布卢姆(B.S.Bloom)对教学目标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7]教学目标是学校通识教育目标在课堂中的具体反映,制约着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组织和学习方式等方面。
通过分析可知,80.1%的学生认为教师设置了明确的教学目标,71.1%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会告知他们教学目标,76.5%的学生能感知到教师的教学期望,75.9%的学生认为教师会根据具体的课堂学习情境来调整教学目标。但有31.3%的学生认为教学目标的设置没有很好地考虑他们原有的基础,仅有39%的学生认为他们有机会参与所修课程教学目标的制订。通过访谈发现,通识课程选课学生来源于不同的院系和不同学科,选课学生背景多元化,但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并没有充分考虑选课学生已有的基础。正如学生所说“由于通识课是多院系选修的课程,基本汇聚各个学院,老师的讲课对于本专业来说或许是容易理解的,但是对于其他专业人来说或许会产生一定的困惑”(A3);“通识课老师有时会讲专业性非常强的内容,其他院的同学就不会太了解,所以老师可以稍稍考虑选课学生原有的基础,这样学生不仅听得懂,也会提高兴趣”(A7)。此外,部分教师认为课程目标的设置是教师自己的事情,不需要与学生商量,也不需要学生的参与,这也使得学生缺少制订所修课程教学目标的机会。
3.通识课程教师教学态度评价
教学态度是指教师对教学活动所持有的一种心理倾向,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态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严肃程度、讲课的平淡程度、给学生高高在上印象的程度与学生学习积极程度有显著的负相关。[8]
调查显示,在通识课程的讲授中,92.2%的学生认为教师备课充分,92.8%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认真投入,84.9%的学生认为教师讲课富有激情,91.1%的学生认为教师能耐心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应该说通识课程教师的教学态度得到学生一致好评。质性访谈也对数据结果进行了印证,“我觉得老师们已经非常认真地授课,如果学生们一心想着听最少的课拿最高的分,那实在是对不住老师的心血”(A10)。
4.通识课程教师教学内容评价
基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教学内容就是教学文本。它是指在具体的教学中,通过学生、教材文本、教师三者之间的互动对话而呈现出来的一切信息和材料。作为教学内容的教学文本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一种是文献文本,主要以现有的教科书、多媒体课件、课程标准以及其他辅助资料等形式呈现出来;另一种是动态文本,主要是通过师生在教学互动中应景生成。[9]本研究中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第一种形式,也就是通过相关书籍或课件等展现出来的文献文本。
通过分析可知,86.7%的学生认为通识课程教师的教学内容分配合理,91.1%的学生认为通识课程教师的教学内容具有连贯性。但也有24.9%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内容对研究方法的训练不够,26.2%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内容重点难点不够突出,21.8%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不够新颖。访谈结果进一步表明学生对教师教学内容有着更高的诉求:“希望教师授课内容能更生动多样化,避免所讲内容过于空泛和理论化,着重提高学生到课的积极性、专注度和参与度”(A15);“上课内容图片化、形象化,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与吸收”(A12);“教师可以增加更多趣味性内容以吸引学生的好奇心”(A7);“希望丰富通识课程内容,老师可有选择性地选择一些与时事相关的问题进行讲解,力求每个学生真正有所收获”(A14)。访谈结果表明学生希望教师的教学内容不要过于空洞,并期待教师能通过各种方式来充实教学内容,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5.通识课程教师教学方式评价
教学方式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10]大量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高校的教学质量有较大影响。目前,我国高校高度重视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并将其视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通过分析可知,80.9%的学生认为通识课程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88.6%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普遍使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辅助教学,82.1%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融入趣味性,80.8%的学生认为教师会根据不同的教学使用情境,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但仅有62.9%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59.9%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给予学生演讲和报告的机会,49.4%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缺少课外实践活动这一环节,30%的学生认为教师和学生缺少交流和互动。访谈中很多学生都希望教师能改进教学方式:“老师的教学方法太枯燥,需要改进教学方法,活泼生动、幽默风趣一点更好”(A18);“课堂上老师和同学多一些互动,课下老师和同学多一点交流,作业可以有,但是老师一定要认真回复”(A20);“部分老师不能一味地照读PPT”(A13);“有些课程选课人数过多,教学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A19);“可以增加小组研讨活动,通过课题展示鼓励大家表达自己的想法”(A6);“希望教学方式更加丰富一些,不再仅仅局限于每周一到周五的课堂上,可以通过游学的形式展开,联系实际”(A1)。通过访谈发现,目前通识课程主要都是大班教学(新生研讨课除外),教师主要使用传统的讲授法来开展教学,大部分课程也没有配备助教,这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较少,学生也很少有机会开展合作学习、课堂报告、课外实践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