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脫貧攻堅的“高校樣本”(深聚焦·聚焦教育扶貧③)
“作為科技小院的誕生地和成長地,我們縣有農業人口45.1萬,耕地72萬畝,農作物常年播種面積115萬畝。自中國農大在我們縣建立實驗站以來,中國農業大學團隊幫助我們改土治鹼、增產致富。”河北省邯鄲市曲周縣相關負責人介紹,中國農業大學的張福鎖團隊在田間地頭與農民一起創新和驗証技術,集成技術模式,並將科研成果直接應用到生產中去,既解決了科研同生產相脫節的問題,將論文寫在大地上,也為當地百姓的致富插上科技的翅膀。
作為匯聚了大量人才與科技資源的智力高地,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職責。而在脫貧攻堅進入啃硬骨頭的關鍵時期,全國多所高校也積極發揮人才智力與科技優勢,努力在祖國大地書寫助力脫貧攻堅的“高校樣本”。
科技扶貧 創新驅動拔窮根
這幾天,吉林省白城市通榆縣林海村小尾寒羊養殖場的幾位老鄉笑得合不攏嘴,原來養殖場經常會發生的牛群、羊群走失難題,在吉林大學師生團隊的幫助下,順利解決。
師生團隊為養殖場量身定制了羊群GPS實時定位項圈,能夠實現實時或者定時追蹤,還具有軌跡回放功能、圍欄設防功能,系統還防水且耐剮耐磨,可有效防止由於羊隻打斗造成的項圈脫落。
安裝實時定位項圈后,不僅能夠實時監測羊群的位置,還能設置羊群活動范圍,有效預防羊隻在放牧過程中由於看管不嚴導致的丟失,還能夠了解羊群的軌跡路線,通過一段時間的統計后,科學推斷出羊群在什麼位置放牧育肥較快……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脫貧攻堅領域的“漁”是什麼?科技助力、創新驅動,幫當地百姓拔掉窮根,無疑是答案之一。
近年來,多所高校充分發揮科技成果轉化優勢,精准、持續幫扶貧困縣的相關產業和企業的發展,提高其自身造血功能,促進扶貧工作進入良性循環。
比如,吉林大學化學學院針對幫扶對象採用科技幫扶手段,在系統考察貧困地農田、水利、氣候、農作物、養殖業等情況后,因地制宜尋求有效可行的技術扶貧手段。該院高岩老師團隊秸稈轉化項目,可實現秸稈肥料直接還田改良土壤,不僅能增加農民的收入,還能有效降低因燃燒秸稈對環境產生的污染﹔為提高甘肅省平涼市庄浪縣相關產業的科技應用水平,南開大學與庄浪縣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對接平台,共同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推廣應用先進技術﹔北京化工大學將城市生活垃圾、作物秸稈等高效分離提質預處理等技術引入定點扶貧的內蒙古科爾沁左翼中旗,促進農牧業產業升級和可持續發展,幫助農民增收節支,解決貧困人口就業。
“解決深度貧困要有深度舉措,全國多所高校正在探索一條以科技的力量幫助農民真正拔除窮根的有效之道。”採訪中,不少高校負責人談道。
醫療扶貧 同舟共濟暖人心
2015年1月底,來自雲南大理雲龍縣10歲的小軍歡歡喜喜地坐在病床邊,身旁的父母也一臉笑容,再過兩天,他就可以回家了。月初,剛來到上海的小軍還是復雜性先天性心臟病患兒,通過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的治療,他已經可以和普通小朋友一樣,正常學習生活。
“家裡是靠種植馬鈴薯來過活,一年到頭也沒啥錢,為了小軍的病,最遠也隻敢去大理州的醫院瞧病,這次多虧了同濟大學和東方醫院的幫助,才能來上海接受免費的醫治,全家真的很感激同濟的救命恩人!”小軍的母親難掩激動。
記者了解到,自2014年與雲龍縣人民醫院簽署對口幫扶協議起,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和東方醫院逐年落實工作計劃,承諾在2014—2020年間每年在當地舉辦同濟醫療周活動,開展義診、查房、講座、手術示范等活動,並接受雲龍縣人民醫院醫生來上海培訓。到目前為止,共有8批100名專家奔赴雲龍,接診2000余人次,開展專題講座40余場,手術演示90余場,教學查房300余例,疑難病例討論30余例。
為了有效防治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全國多所高校啟動醫療扶貧工作,在保障貧困地區群眾身體健康的同時,助力精准扶貧的扎實推進。
“我看到了!”對於赴雲南臨滄鳳慶縣開展扶貧義診的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醫療隊來說,這無疑是他們在當地最想聽到、也是最常聽到的一句話。作為中山大學對口幫扶鳳慶縣派出的第一支醫療隊,中山眼科中心醫療隊多次組織由白內障、眼底病、視光學等專家構成的醫療隊到鳳慶縣開展醫療扶貧義診手術和培訓基層醫務人員等工作,當地百姓親切地稱呼他們為中山大學的“光明使者”。
清華大學定點幫扶雲南大理南澗彝族自治縣,幾年來,清華大學凝聚廣大師生與校友力量,面向南澗扎實開展了教育、醫療、產業等多個重點扶貧項目,有力助推南澗縣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充分發揮醫療資源優勢,以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為主體,以先天性心臟病患兒救助項目為抓手,在南澗縣大力開展醫療扶貧工作,有效解決患兒家庭因病致貧、返貧問題。在開展先天性心臟病患兒救助項目中,醫院、地方政府、慈善基金三方通力合作,還形成了有效的合作救助模式,並在全國范圍推廣。
人才扶貧 帶動觀念轉型升級
扶貧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記者採訪中了解到:全國多所高校積極輸出人才資源,力爭通過人才扶貧增強貧困地區的內生動力,帶動觀念轉型,在貧困地區群眾心靈深處埋下“我要脫貧、我要致富”的思想火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單獨組建研究生支教團山西分團,每年選派3名大學生前往中陽縣陽坡塔學校進行為期一年的支教,還有來自全校的15支大學生社會實踐隊300名大學生,利用寒暑假赴中陽開展長短期支教和社會實踐﹔北京理工大學利用學校優質教育資源,組建專家團,為300余名黨政干部開展送教上門服務,同時設立扶貧類大學生創新項目,發動大學生到扶貧當地參與精准扶貧,以創新研究推動扶貧產業發展。
為有力助推脫貧攻堅戰略的實施,為當地扶貧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北京大學師生多批次深入雲南大理的彌渡縣,在當地政府、中小學和幼兒園挂職鍛煉、交流互動,將知識智慧與心路歷程分享給大山深處的困難群眾,鼓勵當地人民努力實踐,增長知識和見識,鼓勵青少年努力學習,走出大山,改變命運。
根據與彌渡縣委縣政府的協商,北京大學還先后派出3名干部挂職彌渡縣副縣長,2名干部挂職彌渡縣下轄村第一書記。此外,北京大學博士生服務團、學生藝術團、學生社會實踐團等團體多次赴彌渡縣舉辦校園文化宣講、法律知識講座、田間調研等活動,廣泛傳播文化知識。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觀念、扶信心,幫助貧困地區和群眾樹立起擺脫貧困的斗志和勇氣﹔“扶智”就是扶知識、扶技術、扶思路,幫助和指導貧困群眾提升脫貧致富的綜合素質,全國多所高校正在扶志與扶智的過程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 人民日報 》( 2018年07月12日 17 版)
(責編:關喜艷、周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