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谈常识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黄石十六中 王宇刚
若在几年前谈“教育常识”,会显得不合时宜。现在重提“教育常识”,恐怕是经过这么多年的教学实践,想起了纪伯伦的那句“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近读李政涛教授的《教育常识》,感触良多。全书七个主题,依次为人性常识、教育理想、教育过程、教育内容、学生常识、教师常识和教学常识。他说:“教师要做好教育之事,需要懂得教育的基本道理和知识。让教育常识重新成为教育的底线。”
掩卷深思,这些年在各种培训和改革浪潮中,自己并不是一无所获,尤其是教育观念层面,接受的洗礼是显而易见的。从信息技术的学习,到参入人教社多媒体教学方法专栏的建立,再到参加湖北省教研室《长江作业本》《寒假作业》的编写。在每一次的教学改革中,我总是非常努力地学习。但蓦然回首,我们又回到了“教育常识”。
我曾对一位同事说,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对学生的理解,不是仅仅对学生狠一点就可以办到的。这里面有很多是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的常识。
在众多的教学常识中,对学生的理解是最重要的常识。在学习乘法公式章节中,有些老师简单地将公式写出来,然后进行大量题目训练。这种方法特别是对一些快班的老师来说,是高效的。但这也是放弃常识、功利的教法,后果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只会机械地模仿,当题目条件发生变化时,就没有了思路。这也是有部分非常好的班,平均成绩不错,但难有突出学生的原因。从本质上讲,就在于老师对教学中的基本常识的欠缺。
在最初信息技术运用过程中,出现过没有课件就不能上公开课的现象。有位教师在准备市级公开课的两个月时间里,用绝大部分时间准备课件,而放弃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拓展,以至于出现知识性错误。
作为一个喜欢思考的数学教师,我一直以为数学课需要有“数学味”。而这个“数学味”,更多是来自于对数学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认识与理解,来自对教材的认知和解读,这就是一个常识。讲多少,讲什么,怎么讲,教师应该有自己的空间。
《教育常识》是一本“接地气”的教育指导书,只要有心,就能从作者的视角和思想中,进一步印证自己理解了的教育常识,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天天强调常识而不思发展,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我觉得,教育最大的常识不外乎:凭自己的良心,教好自己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