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大本科教学:“研讨式”教学新在哪里?―高校科技―中国教育(2)
在专业方向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实习阶段,研讨课成为最主要的教学方式。大三下学期,谈清扬曾通过学校的本科生访学交流项目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了一个学期。那里小班制、精英化的研讨式教学模式让他羡慕不已,而这也是国科大正在努力完善的目标。
2018年5月31日,国科大首届本科生完成了毕业论文答辩。“今天各位同学顺利完成论文答辩,意味着对你们学业的考核告一段落,也意味着你们4年的苦难生活很快就要结束了。”宣读完答辩委员会决议,国科大本科教学培养委员会主任、数学科学学院院长席南华院士的这番话,引起了在座者会心的笑意。
在这所被称为“中国数学物理大学”的地方,学生承受的学业之苦“有口皆碑”:世界上最难的数学教材、大量数理基础课、严格的考核目标……然而,这些学业之苦背后,是其他同龄人求之不得的优势资源和自由:学业导师制、小班制、国际交流培训、名师上讲台、丰富的讲座、先进的教学实践平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两次转专业的机会……
所有这些制度设计和努力只为了一个目的:尽量摒弃传统的生产线式模板化的教学培养方式,以学生为中心,运用研讨式、启发式、浸入式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大胆质疑、即兴表达、寻根究底的能力与素质。
而这样的初衷已渐显成效。翻阅首届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会发现,这些研究大多是在中科院相关研究所进行的,指导老师也大多为活跃在中科院各研究所一线的中青年科学家,包括多名院士、“杰青”和“长江学者”。如2018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毕设选题,有13个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5个来源于国家级“973”项目、“863”项目;7个来源于中央和国家部门项目。
此外,还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即珠峰计划)效果显著、加入“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金牌、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金牌、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和年度优秀论文以及陆续收到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巴黎综合理工等世界顶尖大学和院所发来的奖学金喜讯。
在《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开课时,主讲老师陈晓松教授曾给班里的同学提供了十几个课题供他们选择,并把学生每3人分为一组,在整个一学期专门拿出5次课来让学生汇报,严格按照开题、中期、答辩报告等环节实施,并需要提交最后正式的书面报告。从最开始的不理解,到实施中的艰难挣扎,再到完成后的喜悦满足,牟枭勇用“云淡风轻,受益匪浅”来形容自己现在的体会。
4年的积极实践和潜心探索,让国科大迎来了第一个收获的季节。对于首届本科毕业生,用席南华的话来说:“至少,他们都活下来了。而且,总体来看他们基本达到了我们的设想。”
这一切,基于国科大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也有国科大对于学术传承及个性化培养之重要性的高度重视。培养未来优秀科技人才,没有恣意放纵,没有恃才傲物,胸怀一颗谦卑与纯净之心,于清苦的科研之路上下求索,一如这日夜陪伴的校园,在古朴沉静中孕育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