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园教育远离“小学化”
明明是所幼儿园,却开始教小学课程,还把学生会拼音、会数学等作为“教学成果”……这种操作已被坚决叫停!日前,教育部发文要求全国各地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对办园教学行为不规范、存在“小学化”倾向的幼儿园、小学及社会培训机构责令限期整改。
幼儿园“小学化”,顾名思义,就是将原本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提前安排在幼儿园进行。听起来不过提前而已,但其危害不可小觑。这种“抢跑”违背幼儿教育规律和认知特点,可能挫伤孩子的学习兴趣,甚至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正如哲学家卢梭有言:“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面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因此,对幼儿园“小学化”坚决说不,可以说是一种必要的纠偏,于社会而言,有助于维护教育起点公平;对个体来说,此举顺应了孩子身心发展和教育规律,有助于呵护孩子健康成长。此次教育部专项治理,力度大,范围广,比如不仅禁止幼儿园“小学化”,亦对社会培训机构明令禁止;不仅看到问题表象,还直击要害,要求对幼升小招生时进行的知识化测验、小学不严格落实零起点教学等触发家长焦虑的乱象严厉打击,其效果也值得期待。
当然,治理幼儿园“小学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孤立看待。近年来,从小升初、培训热、到“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种种现象背后都有着“教育焦虑”的身影;而幼儿园“小学化”也只是这种焦虑在学前阶段的表现。可以说,焦虑层层传导,问题环环相扣,如不堵住焦虑源,学前教育小学化就很难彻底避免。从长远来看,逐步改善教育评价体系,加快各级招生体制改革,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供给,才是防止幼儿园“小学化”的治本之策。
治本需要时间,这一点必须承认。但就目前而言,从小处着手,仍大有可为的空间。比如做好培训,提升幼教水平。不可否认,当前一些幼儿教师已不适应科学保教的需要,不习惯、不擅长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开展游戏活动。在这方面,强化岗位培训必不可少,让更多幼儿园教师学会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等等。比如转变观念、增进共识。教育是一门科学,但部分家长还不具备充分的教育常识。对此,不妨强化相关科普工作,探索更精准、更高效的方式宣传引导,让更多家长充分认识超前教育的危害,让越来越多人达成共识,明白“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
(夏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