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 教学改革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为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系列报道”,介绍各地各高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的经验和做法。
本报讯(记者 万玉凤)本科生就能得到诺贝尔奖得主的亲自指点?对复旦大学化学系2014级本科生陈同越来说,这真真切切发生了。
2017年暑期,陈同越前往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课题组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科研交流,学习分子器件和纳米颗粒组装相关知识技能。司徒塔特正是凭借分子机器的设计与合成,在2016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特别感谢复旦,可以支持并资助我完成这段暑期科研,让有梦想的年轻人有机会飞得更高。”
谋求博学有全球,像陈同越一样,去年复旦大学60%的本科生参与全球游学计划。而这得益于复旦本科教育改革。为了突出本科教育的核心地位,复旦大学于2017年6月在全国高校率先推出了《复旦大学2020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这也是该校“双一流”建设第一个行动计划,目标就是要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本科教育体系,这个体系的出发点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自主选择未来。
如何培养掌握未来的学生?复旦大学推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构建通识教育—专业培养—多元发展有机结合的本科“2+X”的培养体系,从通识教育和专业培养两方面入手,夯实个人发展基础,“X”则基于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在学分制下提供专业进阶、跨学科发展、创新创业等多方向发展路径,核心是为学生创造专兼结合、互相贯通的多元发展空间,给学生创设内涵更加丰富,选择更加自由的学习发展机会。
复旦把一切育人的要素调动和利用起来,有效贯通从教室到书院、科研与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海外游学、网络新媒体等六度育人空间,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融合育人系统。
在搭好框架的基础上,复旦狠抓内涵建设,充分挖掘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内涵,构建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以重要系列课程、综合素养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为主干,以专业课程为支撑的本科课程体系,形成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
目前,复旦启动了课程思政示范工程,着力建设3个“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11门示范专业课程,以及四大系列50门课程组成的人文医学课程群,引导每位教师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构建“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复旦大学不断深化综合,使多渠道、多手段的教育形式最终回归到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上。
《中国教育报》2018年07月19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