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不是无中生有-读《TherunawaySpecies》(3)
相比《创新者的基因》这本书商学院教授写的书,《The runaway species》这本书由于作者截然不同的背景,使得两位作者在合作的时候不得不将自己的想法提炼的普适而简洁,以方便相互的交流。这提醒我们以后选书的时候,若是多作者的书,若是作者来自不同认知背景,那这样的书多半值得读。而当你下次需要新主意的时候,你可以试试这本书中提出的三招。
在书的第二部分,讲述创新者应该具有怎样的特征。不同于Wired To Create这本书所描述的,作者发觉很多创新者的性格并不是一直都矛盾而统一的,历史中人们对创新的接受程度很低,很多创新者都是步子迈的太大了,比如贝多芬最后的赋格曲,毕加索的绘画。因此The runaway species这本书强调创新不应该脱离了时代地域的文化限制,要是渐进式的。
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作者忽略了当下的变化,对于大众领域的创新,确实不能激进,但对于基础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创新,一定要追求革命性,不应该受限于当前的情形。比如DAPPA(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这个近半个世纪以来最成功的创新机构,鼓励的就是那些现在看起来不可能的创新,以最小的成本验证概念的可行性。
书的第三部分是关于如何鼓励创新的,其中有些建议是老生常谈,比如提高团队的多样性(知识组成,文化习俗),保护少数群体(性别,种族)说话的权利,建立容忍失败的企业文化,开放透明的办公区域,让不同背景的人能够有机会合作。其中值得细说的一点是艺术教育,不止是因为艺术带来的实用价值,比如更美的用户交互界面;更是因为艺术将现实中的创新显式化了。
现代社会将许多的创新都隐藏了起来,这使得人们无法认识到创新究竟是怎么发生的,而艺术则将隐藏起来的创新元素一丝不挂的展现了出来。通过艺术训练,你可以实践上文提到的创新的三个元素,你可以在漫画中体会Bending是如何凸显重点的,你可以从话剧中体会如何将故事打碎成一个个对话的片段,而在音乐中,不同风格,不同旋律的组合更是最经常的技法。这对于当下不重视艺术教育的中国中小学,值得反思。艺术的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去亲自体验创新从头到尾的全过程,也可以让学生学到人类历史上那些伟大创意的历史背景,从而切身明白创新受制于文化和时代,从而帮助他们在未来成为更务实的创新者。
总结一下,不要想着能一夜之间有创意,创意来自于多样化的聚合,你的每一点积累都会为你提供弯曲,拆解或组合的素材。有创造力的人的大脑中住着一屋子不同的小人,他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各自在不停的预测着未来的种种可能性,创造力正源于这众声喧哗中的妥协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