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纪实文学《梁家河》第五集:修身(3)
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重回当年延安插队村庄,指着曾经住过的窑洞说道,“我那时爱看书,晚上点着煤油灯,一看就是半宿,第二天早起,吐出来的痰都是黑的。”
插队时,他到处找书,居然在乡村教师那儿也有惊喜的发现,有《红与黑》《战争与和平》,还有一些古时候的课本,比如清代课本、明代课本等。薛玉斌退伍返乡时带回来很多书,有《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等,他一本不落地借了去。延川当地创办的一份文学报《山花》,也进入了他的阅读范围。通过《山花》,他认识了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路遥,两人曾彻夜长谈。路遥后来惊叹说,习近平比他小4岁,知识面比他要广得多,志气高得多。
“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的文学经典,能找到的我都看了,到现在脱口而出的都是那时读到的东西。”习近平说。
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应德国科尔伯基金会邀请,在柏林做了演讲,阐述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演讲中,习近平用《浮士德》中的人物“墨菲斯托”,回击西方社会的“中国威胁论”,正是一种“脱口而出”。
习近平说:“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面对中国的块头不断长大,有些人开始担心,也有一些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认为中国发展起来了必然是一种‘威胁’,甚至把中国描绘成一个可怕的‘墨菲斯托’,似乎哪一天中国就要摄取世界的灵魂。尽管这种论调像天方夜谭一样,但遗憾的是,一些人对此却乐此不疲。这只能再次证明了一条真理:偏见往往最难消除。”
后来,习近平跟德国总理默克尔以及德国汉学家都说起过读《浮士德》的感受,他说:“我当时看《浮士德》看不太明白。”他听到了几乎同样的回答:“不要说你们了,我们德国人也不是都能看明白。”习近平说:“那看来不是因为我太笨。”
那个时代,习近平还想方设法寻找莎士比亚的作品,读了《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剧本。莎士比亚笔下跌宕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泣如诉的情感,都深深吸引着他。
在习近平看来,好的文艺作品不仅能给人启迪,也是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相互了解、沟通的方式。对习近平而言,读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个不断成长、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
《梁家河》
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长篇纪实文学《梁家河》,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及深刻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