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合编语文教材研讨会在厦门举行 两岸名师共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岸研讨会名师合影
央广网厦门8月6日消息(记者吕贝娜 通讯员赖书慧)8月4日上午,两岸合编语文教材研讨会在厦门一中举行。两场特殊的语文课,吸引了两岸近百名师生到场聆听。来自台湾高雄前镇中学的吴慧君老师另辟蹊径,借用贝聿铭的《美秀博物馆》和康桥的《心灵养生——桃花源记》,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建构,欣赏文学、艺术、音乐的跨界美感,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桃花源的神秘、美妙;随后由厦门一中的林明老师带来《项脊轩志》赏析。林明老师通过对项脊轩不同叫法的讲解,分析隐藏其中的特殊情感和及其远大的志向。两岸老师都十分注重课堂的互动性,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并引导其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高雄市前镇中学吴慧君老师在上课《桃花源记》课堂
据悉,《桃花源记》和《项脊轩志》两篇课文均选自两岸合编高中语文教材。自2014年以来,福建师范大学联合(台湾)中华文化教育学会,集聚两岸著名专家学者,在全国率先实施两岸合编高中语文教材项目。去年在台湾出版第一、二册教材,随后在台湾20所中学正式投入使用或作为辅助教材使用。目前,第三册教材编写工作也已经完成,将于今年九月投入试用。两岸合编语文教材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了两岸教材优势,受到两岸教师的高度肯定。
两岸合编语文教材成员、台湾教师福建参访团团长、高雄师大王松木教授点评
来自高雄师大王松木教授在课后点评时表示,大陆老师更注重文本分析,授课内容完整,还巧妙结合网络材料,并与当下进行比照。台湾老师更侧重课文主题的探讨,文学与艺术的跨界的课堂切入极具亮点,但将其放在课程后期作为延伸会更好。两岸老师同台竞技,可以让双方更直观地感受两岸不同的教学风格,更好地取长补短。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孙绍振教授认为,两位老师的讲授都很成功。台湾的吴慧君老师的“跨界交响曲”很具新意,但难度也较大。林明老师的课程重在文本的解读,从“项脊轩”的叫法切入,同样十分精彩。两位老师的授课各有特点,值得互相学习借鉴。
福建师范大学赖瑞云教授对本次两岸合编语文教材研讨会也发表了看法。他表示,中国文化是连接两岸的重要纽带,台湾老师强调作者中心的教学方法,而大陆老师则注重文本的解读,两者各有优长,合编教材就是二者结合的完美体现。相信在两岸老师的不懈努力下,未来一定能编写出更好、更适合学生使用的教材!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李建华对本次研讨会做了简要的总结,并对参加本次研讨会的两岸老师和协助举办本次会议的厦门一中表示感谢,对两岸合编教材的后续工作表达了美好的期望。
两岸合编语文教材主编孙绍振教授点评
两岸名师同堂较量,互相取经,是本次台湾教师福建教学考察暨两岸合编语文教材研修交流的重要活动之一。活动于7月31日至8月6日举行,两岸合编高中语文教材大陆编写团队和台湾编写团队,台湾台北明德中学、新北芦洲中学、高雄前镇中学、桃园自强小学等20多所台湾中小学的教师,以及福建师大附中、厦门一中、福州一中等20多所福建中小学语文教师等80多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活动期间,举行了两岸合编语文教材研讨会,围绕两岸合编语文教材经典名篇细读、语文阅读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等主题展开研讨与交流。同时分别于8月1日和8月4日,在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和厦门一中开展两岸合编语文教材同堂授课、同场竞技活动。此外,台湾教师还赴福州、武夷山、厦门等地考察,了解闽都文化、朱子文化等福建特色文化。
据了解,两岸合编团队正继续合作编写后续三册教材。两岸合编团队的专家们表示,下一步将根据教师反馈,继续完善教材,选取经典篇目作为文本,并加大对教师辅导教材的编排与解析力度,更好地加深两岸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