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密 姜艳:核心素养视域中的教学评价教育
原标题:核心素养视域中的教学评价教育:原因、价值与路径
作者简介:李如密(1964- ),男,山东临沂人,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姜艳,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97
内容提要:围绕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的引动、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的促动、依托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的转动以及立足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本身所具有的不足,导致教学评价可能给学生带来诸多影响,这就需要教学评价教育来完成相应使命。核心素养视域中的教学评价教育能整合教学评价知识,为核心素养的评价奠定理论基础;可改进教学评价方法,为核心素养的评价找准实践道路;会调整教学评价理念,为核心素养的评价指明发展方向;能优化教学评价标准,为核心素养的评价提供前进动力。合理实施教学评价教育的路径有三:首先,以顶层设计为先导,通过对教学评价教育理论的设计,深入分析教学评价教育的理论基础;其次,走向实践、落实核心素养视域中教学评价教育的行动;最后,规划未来导向,发展核心素养视域中的教学评价教育以更好改善教学评价落实核心素养。
关 键 词:核心素养 教学评价教育 原因 价值 路径
标题注释: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孔子对其弟子的教学艺术及现代价值”(DOA140201)。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779(2017)06-0060-07
核心素养规定了“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但是如何将核心素养的理论框架落实到教育实践活动中,真正实现其育人功能则是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着课程内容的调整、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理念的改变以及教学评价的变革。其中,教学评价的变革是关键,是制约核心素养教育的重中之重。当下教学评价饱受诟病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教学评价存在低效甚至无效现象,评价方式单一,呈现结果单调,教学评价的选拔和甄别功能日益凸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却被遮蔽和淡化。事实上,教学评价的终极旨趣在于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成长,当前核心素养的提出无疑再次给教学评价带来挑战,这就需要教学评价教育来完成相应的使命。所谓教学评价教育是指教育者基于教学评价可能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关于教学评价的相应教育,从而达到增进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目的。[1]也就是说,通过教学评价教育可以提高核心素养评价的有效性。教学评价有效性的指标包含评价的教育功能和学生的发展功能;其中,学生的发展功能指明了学生成长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生动地体现为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什么样核心素养的人这一问题上。在这个意义上,将学生培养成什么样核心素养的人的问题所阐述的即为教学评价的内容,内容发生改变,教学评价也应随之做出调整。正因如此,核心素养视域中的教学评价教育的存在具有现实的意义和价值,也是继教学评价的内容发生转变后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一、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对教学评价教育的呼唤
核心素养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给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教学内容,则本就饱受批评的教学评价可能会给学生的发展带来许多影响,因此,这就需要教学评价教育来完成相应的使命。教学评价教育旨在改善现有教学评价可能会出现的失范行为,这种失范的教学评价与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理念等息息相关。
(一)围绕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的引动
教学内容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实质上是对学生基本能力和素养的规定性,不同时期的教学内容随着教学改革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到“三维目标”再到“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这种变化有时代发展的必然,更有国际视野的影响。21世纪初,欧盟为应对全球化浪潮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在教育与培训领域大力推进终身学习战略,并提出以“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es)”取代传统的以“读、写、算”为核心的基本能力,作为总体教育目标与教育政策的参照框架,引发各成员国的课程变革。[2]因此,教育部基于我国的现实情况经过深入研究,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并阐述了基本框架。规定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3]其中,对于“文化基础”而言,文化是人的灵魂,文化基础强调为学生发展所需的基础知识技能做铺垫,自主发展指出学生的未来发展是自由开放的,而非以学习成绩为衡量指标,社会参与则指学生与社会进行深度的交往关系,强调学生要有社会责任感,三者有一个内在的层级递进关系,环环相扣,给学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让教师的教学有章可循。“文化基础的奠定影响学生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意识,素养的形成需要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学习并运用相关的知识、技能,而不仅仅是聚焦于单一的某个学科主题内容中(Iow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10)。这需要在内容选取和设计时,既要有某一学科的视角,又要积累跨学科的经验,即需要开展有效的跨学科内容主题的学习。”[4]显然,传统评价方式无法达到目的,如何进行评价是关键,这就需要教学评价教育的指导。由此可见,教学内容的改变必然引发教学评价的变革,加之核心素养视域中的教学评价处于探索阶段尚未成熟,因此,需要教学评价教育的介入。
(二)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的促动
教育的首要目标不仅仅为了让学生在学校中表现出色,而是为了帮助他们在走出校园后可以生活得更好,即培养学生形成伴随其一生的能力,这是提出核心素养的根本所在。[5]如前所述,人文底蕴、科学精神通过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无法教的,需要潜移默化地养成;学会学习、健康生活也需要学生自己主动完成;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则是对学生能力方面的要求。学生发展所需核心素养与传统以知识传授为主、优秀成绩为准则大相径庭。六大核心素养的落实依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是无法培育出学生应有的素养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必将有所改变,至于如何做出调整则无疑给教学评价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具体地说,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在要求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一般包括讲授法、练习法、归纳式、探究式、实践活动式等,不同的教学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例如,讲授法以口头语言传授为主,那么相应的教学评价教育则主要针对口头评价实施;而练习法则主要是纸笔测试为主,相应的教学评价教育则是基于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影响而进行相应指导,以增进教学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可以说,不同的教学方式必然要有不同的教学评价与之匹配,相应的教学评价教育也须转型。仅依赖传统的评价方式必然会有评价低效或无效的情况,正是这一现实情境的诉求使得教学评价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