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戲劇來到中國備受關注帶孩子進劇場藝術早教
原標題:來!帶孩子進劇場藝術早教
《雲上的孩子》打破了傳統戲劇的觀演規矩,演員與觀眾在同一個空間。
白色的帳篷搭成繭一樣的空間,頭頂紗幔輕拂,腳邊散落著大小形狀各異的玩具棉墊,柔和的燈光洒在整個空間,蹣跚學步的觀眾在其中跌倒又爬起,有的甚至還不會走路,白衣白褲的舞者混在觀眾中間輕柔地舞蹈,用最溫和的眼神和孩子們對視……正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上演的嬰幼戲劇《雲上的孩子》是專門為3至18個月的嬰兒打造的演出,最小的觀眾隻有4個月,超過18個月的觀眾會被拒之門外。
沒有舞台的演出
嬰幼戲劇專為三歲以下嬰幼兒制作,在國際上興起也不過剛剛十年,近年來在國內的演出越來越多,受到家長的關注。傳統的觀演中有很多規矩,但這些規矩在嬰幼戲劇的劇場中完全被打破,可以說觀眾沒有觀眾樣,演員沒有演員樣,演出也不是傳統概念中的演出。
嬰幼戲劇往往沒有台詞,也沒有什麼故事情節,演員表演以舞蹈為主,音樂、燈光都極盡舒緩柔和,演員服裝也以灰、白為主,很少有強烈的刺激。著名導演彼得·布魯克曾說:“一個人在他者的注視下,走過一個空間,就足以構成一部戲劇。”嬰幼戲劇看似簡單,但仍然是專業度很高的藝術創作。
一般面對嬰幼兒的戲劇演出,都沒有特意區分舞台,演員和觀眾都是在同一個空間。有的劇場,干脆讓演員和觀眾都在舞台上,觀眾圍成一個圈,演員在圈中表演。在表演過程中,會鼓勵家長把孩子放開,不用讓他們固定在一處觀看演出,而是可以在現場隨便爬或走,甚至可以到演員跟前摸摸他們的臉,搶走他們手中的道具。有時候,家長還不太習慣這種觀演方式,會呼喊孩子,工作人員則會提醒家長放輕鬆。在《雲上的孩子》現場,甚至會有小觀眾玩一會兒就找個地方睡著了,如果在演出過程中孩子睡著超過二十分鐘,演出方還會讓錯過演出的孩子接著看下一場的演出。
有“世界嬰兒劇場第一人”之稱的瑞典導演達利婭主張,一場面對嬰兒的戲劇演出時間應該長達幾個小時,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可以觀看演出,也可以睡覺,睡醒了接著看或和演員互動。她最近制作的一個劇目就長達六個小時,不限制觀眾出入場的時間,也沒有特別明確的結束時間,家長和孩子可以玩盡興再走。
沒有知識點的早教
當很多中國家長認為,三歲以下的孩子看不懂戲的時候,國外則有觀點認為,出生第一天的孩子就可以看戲。
近年來,一直為六歲以下孩子引進戲劇演出的“小不點大視界”的負責人陳忌譖認為,嬰幼戲劇其實也可以說是在劇場裡進行的藝術早教。機構早教大都是在普通空間裡進行音樂、肢體的訓練,執業老師的資格良莠不齊。而嬰幼戲劇的創作者大都是成熟的戲劇從業者,大都有過為成年觀眾創作作品的經驗,同時對嬰幼兒心理、發育都有深入的研究。劇場這樣的封閉空間會讓孩子注意力更加集中,而演出中音樂、燈光、演出節奏、舞台裝置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是普通早教不可能達到的水准。
不過和普通早教不同的是,嬰幼戲劇沒有“知識點”。它對孩子的影響不會即時體現出來,孩子不會因為看了一場演出就學會什麼單詞、數字、詞語或是什麼動作,這也是很多家長抱有懷疑的原因。陳忌譖說:“藝術的熏陶原本就是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影響過程,它影響的是孩子未來的觀察能力、審美能力,有時候我們的家長太功利、太急躁了。”大概也正是因為這樣,嬰幼戲劇現在能夠影響的群體是一些高收入、高知識,在孩子教育方面更開放也更願意探索新邊界的家長。“很多家長看過我們的演出后會覺得很好,但把他們帶進劇場卻並不容易,大多數人還是願意選擇一年幾萬塊錢的早教,而不是花幾百塊錢帶孩子來看一場專業的戲劇演出。”從事嬰幼戲劇多年的“立裡空間”負責人任立竹有些遺憾地說。
這樣的現狀並不只是在國內出現,正在北京舉辦的國際兒童青少年戲劇協會藝術大會上,參加嬰幼戲劇工作論壇的一位英國導演就表示,她剛開始做嬰幼戲劇的時候,很多人都覺得這就是個笑話,前來觀看的觀眾也是寥寥可數,直到幾年后才有越來越多的家庭加入。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嬰幼戲劇在國內的發展也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謹防沒有靈魂的“拷貝”
前不久,第八屆中國兒童戲劇節邀請到了一個日本團隊帶來的嬰幼戲劇《空氣》,三四個演員,十幾個家庭的觀眾,孩子們在舞台上玩得不亦樂乎。該劇團負責人表示,嬰幼戲劇在日本也很受歡迎,但因為演出規模太小,能接待的觀眾非常有限,不僅觀眾搶票很難,劇團生存也比較艱難。
嬰幼戲劇因為強調和觀眾深層次的互動,所以每場演出隻能接待幾十個觀眾,即使一張門票二百多塊錢,每場的演出收入也並不算太高。但同時,嬰幼戲劇制作方面的要求並不低,創作過程也很漫長。達利婭從事嬰幼戲劇十年來,制作的劇目也隻有五部。在國外,從事嬰幼戲劇的團體雖然不能通過演出盈利,但大都能得到來自政府方面的支持,使劇團得以繼續生存下去。而在國內,專門針對這一類型的扶持還很少,從事嬰幼戲劇的團隊還在探索更多的可實現盈利的模式。陳忌譖認為,嬰幼戲劇借助票房生存不容易,但在跨界合作方面還有很大的想象空間,這需要從業者進一步去探索。
因為創作難度大、成本高,國內也出現了一些走捷徑的團隊。每次“小不點大視界”引進了什麼新的劇目后,很快就有國內團隊將其拷貝演出。“這樣的拷貝隻能拷貝形式,而無法理解到這類演出的內涵,自然也很難說對孩子有什麼積極的影響。”陳忌譖認為,針對國內觀眾,創作者應該注重發掘自己的語言和藝術表現手法,才能夠有自己的內涵,對孩子有更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