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彭玉斌:痴心“互联网+教学”探索
彭玉斌是黄江中学教师、科组长,东莞市学科带头人,东莞市彭玉斌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从教33年来,彭玉斌扎根基层,默默耕耘,始终坚守在教学第一线。他以探索、创新为己任,不断丰富教学内涵、提升教学品位、推动学科发展,构建立足生活、重视情感体验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他研究事例教学,开发的“违法行为应该承担法律责任”课例被人教版思想品德资源网作为新课改经验特别推介;他整合开发的“营造美好的校园文化”课例被广东省作为时政结合的“互联网+课堂”的范例推介。这些课例推介,在省内外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精心设计大胆改革教学方法
广东省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区之一。2004年,黄江中学开启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黄江中学的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走在了全省前头。彭玉斌作为思想品德科组长,成为了广东省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排头兵。面对新课程改革,彭玉斌在省、市教研员和学校领导的引领下,与全体科组老师群策群力,精心准备,向全省思想品德教研员、一线老师送上三节精彩的课例,为广东省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在黄江中学成功举办奠定了基础。
彭玉斌对新教材关注与重视,精心研读课程标准,精心设计教学,显示了一位一线教师的执着与认真。彭玉斌撰写的《违法行为应该承担法律责任》一文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年第20期公开发表,该课例被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品德资源网作为新课改经验特别推介。这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进的步伐。
2016年以来,从品德课程的更名,到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的使用,一系列的变革引发了一线教师的关注和热议。面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诸多难题,学生感到困惑,教师也感到力不从心,彭玉斌老师调整心态,静心研究,积极应对,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彭老师在研究中发现,部编教材强调,在议题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引申观点,这是使生活主题承载德育目标的基本路径。而就学习方式的变革而言,这一路径,就是学生自主经历由建设性批判思维主导的辨析过程。同时,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是一个观念认识、体验内化、践行反思相融合、循环的复杂过程,部编教材搭建教和学的脚手架,在形态上不以对知识进行系统理论阐释为主,而是通过设计与青少年生活贴近、青少年喜爱的活动,在探究、体验、反思与分享中展开思维和情感过程,涵养品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认同。
彭玉斌对道德与法治课启发教学、事例教学、探究教学、活动教学、生成教学进行了研究,编写《道德与法治慧教学实践》,将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以风趣、智慧、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广大一线教师。
开展智慧课堂课题研究
现在,彭玉斌虽年届半百,但初心不改,与时俱进,从一个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的门外汉发展为能较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信息技术多面手。为了探索信息环境下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新路,他参加学校的慕课团队,开展智慧课堂课题研究。彭玉斌系统地学习了翻转课堂,对慕课有了较深入认知,于是借用慕课的平台进行“网上交友新时空”的教学,尝试把传统课堂变成精彩的“互联网+”课堂。
彭玉斌把两项调查通过推送功能推送到每个学生的平板电脑上。学生在平板电脑上接受调查,通过填写,一会儿,主机视频里显示出对全班学生的调查结果。通过这种“现场调查、即时生成结果”的方式,彭玉斌即时了解到全班学生网上交友人数以及网上交友的主要方式。他对数据进行即时点评,肯定了学生们的新媒介素养,增添了学生们心里的愉悦感。不难看出,慕课使课前精心的预设,化为了课中精彩的生成,彰显了“互联网+”课堂的无限魅力。彭老师利用微信开辟“玉成品思”工作群,他经常在工作群里与工作室成员、学员交流学习。对于开辟“玉成品思”工作群的意义与价值,他回答:“让思想在这里碰撞启航。”
“教师做研究是件快乐的事情”
英国课程理论家斯坦豪斯提出“教师应做研究者”。彭玉斌认为,教师做研究是件快乐的事情。2002年,彭玉斌已评聘为中学高级教师。2003年,他还参加东莞市优质课比赛,接着参加广东省优质课比赛,这让许多老师感到不解,彭玉斌却乐在其中。
当年黄江中学扩建,工地离课室很近。打桩响声轰隆,学生稍不留神,注意力就会分散。一天,最后一节课,彭玉斌正在上“公民依法享有批评、建议权”,彭玉斌问学生,学校建教学大楼没有监督行吗?学生说,不行!彭玉斌从学生回答看出他们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于是说,现在打桩,要打24米深。如果没有监督,他们就可能偷工减料!学生答道,也许,他们只打2.4米就不干了。彭玉斌说,没有监督建起来的教学大楼,没有到顶就像意大利比萨的“斜塔”了。就在身边活生生的例子,让学生在笑声中明白了“批评、建议权”的重要。
有一次,彭老师在讲述“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发现一些学生不理解。彭老师以课本的漫画为例引导学生通俗理解。彭老师说,像这幅漫画所描绘的“发展”,就不是“可持续发展”,其实是不发展。照这样滥伐下去,有一天,我们的珠江,也会在呼叫:黄河、长江、我是“黄江”!这样的教学片断常常在彭老师的课堂上出现。最近,彭老师对工作室的成员、学员培训,他说,一名教师的文化底蕴,不仅决定着他理解、驾驭教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只有教师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创造一个丰富的课堂,才能给学生以广博的文化浸染。所谓文化底蕴,就是人类精神成就的广度和深度。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学是安身立命之根,研究是脱颖而出之本。教研结合,才能走得更高更远。
多年的耕耘总会有收获。多年以来,彭玉斌在省、市范围开设公开课和讲座20多次,获得广泛好评;参加优质课比赛,分别获得东莞市、广东省一等奖;参加时政课比赛,也分别获得东莞市、广东省一等奖;参加微课、论文评比多次获得东莞市、广东省一等奖;承担或参与国家级、省级、市级多项课题研究,获得五项科研成果奖,其中“道德与法治慧教学实践与研究”一项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一等奖;辅导学生参加各类比赛,也多次获得省市一、二等奖。
教学之余,彭玉斌笔耕不辍,先后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思想政治课教学》《教学月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2016年11月成为国家核心期刊《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封面人物;2017年7月个人专著《道德与法治慧教学实践》出版;参编著作3部;被评为广东省优秀政治教师。
现在,彭玉斌正在带领他的团队开启新的教研征程,以“玉成品思”作为工作室铭,以“微课(或互联网)为载体、思维导图为工具、事例为素材、问题为导向、多元评价为旨归”进行“三环三学”新的课题研究。
求知的欢愉和自我实现的快乐,是成就名师的内在动力。彭玉斌说,每一位教师都可以通过读书、实践,用心而为、锲而不舍,行走在开拓创新的慧教学园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