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使用
说实话,把思维导图不加限制地用于任何年级的教学活动,片面地夸大其作用,暴露了推广者的利令智昏和哗众取宠。相应地不加选择的图新鲜好听,推广滥用,也暴露了使用者的盲目无知。这对孩子学习成长是十分有害的。
关于思维导图,百度一下就知道它是什么。思维导图是一种描述并呈现思维放射性联系特点的工具或者概念。人的思维活动是一种什么状态,我们一般是看不见的,研究人员根据思维活动表达的成果如一段语流、一篇文章、一件作品,通过想象把抽象的逻辑层次及其关系用线条、词语、图画等描绘出来,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给人以直观可视的效果。它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状态的直观有效图形工具。
既然是工具,那么它应该有其使用的时间、地点、时机。有一句话大家都在说,再有价值的东西,一旦用错了时间、地点、时机,很可能没有价值或者反价值。从思维导图的定义和性质可以看出,由于思维导图是描述思维活动的工具,从它的图形状态可以直观看到思维活动特点,显而易见它是用来研究思维活动的。如果要把它应用于学习活动,那么它通常应该于后学习行为当中,也就是使用于复习归纳时的思维梳理工具。
鉴于大家对思维导图这个概念的陌生感,对于如何使用思维导图我不揣冒昧地提出以下几点,供各位同仁借鉴时参考。
一、使用于一定条件下的人群。这种人群必须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换句话说,理性思维成熟的人才能够使用思维导图。反之,思维没有发达到一定程度是不能或者无法使用思维导图的。比如小学生思维特点是形象直观、感性碎片,如果不加选择地推广使用思维导图,其结果只能摧毁孩子们幼小的心智,使他们本来就不够成熟的心智雪上加霜。
二、使用于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和成果。随着人的成长,其思维也在不断发育成熟。人们思维活动成熟的重要标志是不仅思维活动的过程和复杂程度呈现出比较复杂的形态,而且思维活动的成果表达出来以后也是十分复杂的样态。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思维导图都能够描述并且呈现其十分复杂的结构、层次、关系、重点词语等特点。
三、使用于后学习活动当中。学习分为前学习活动、中学习活动和后学习活动。前学习活动叫预习,后学习活动叫复习。如果要把思维导图运用到中小学教学中去,那么只有运用于后学习活动中的整理归纳、梳理知识体系才较为合适。此时,运用线条和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之间的关系用相互并列、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形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起记忆链接,让人一看就明白知识体系、重点、关系,进而清楚而牢固地掌握它们。
四、使用于前创作活动中。此时思维导图就是平常所说的写作提纲。要写作一篇文章,得首先进行构思;构思中的思维活动如何,得有个清晰的图谱:这就是文章的结构图式和思维层次。通常成熟的作家都会在写作之前列出提纲,即描画出思维导图,也就是文章的结构提纲。对于初学写作的人来说,写作前列提纲即画出思维导图其实是一件十分头疼的事。篇幅比较短的文章,很多人在写作之前其实是不列提纲的,当然所谓思维导图也就是一句空话。
这样说来,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工具,也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教育教学中要使用也要在符合条件和范围的情况下使用,适当、恰当是根本。凡事过犹不及。思维导图使用不到位不要紧,还有我们的传统保障底线;过分使用了就有可能带来危害,比如搞乱主题关系、搞乱隶属关系、搞乱层级关系等,给学生认识世界、理解知识造成障碍,进而影响终生学习能力。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惕。
课堂教学需要改革创新,但也不能“病急乱投医”。现在的老师和家长都猴急猴急地,恨不得一口吃个大胖子,追名逐利,花样翻新,教育异化现象非常严重。对此很多名家也忍不住站出来为教育回归本然而呐喊。魏书生在一篇文章中说:“我说咱们老师就别折腾这些了,让教育回归草根、回归心田。守住学生的长处,守住优秀经验,守住传统常识,别总是瞎嚷嚷着创新,教育其实很单纯,没有那么多花哨的创新。”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最近在一次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呼吁,课堂教学没有那么多花架子,还是要回归到字词句等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上来。李镇西也说“现在的教育太喧嚣太华丽”,他引用台湾作家张晓风《我教给你一个孩子》中的一段话说:“世界啊,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孩子,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他把这称为“母亲的发问”,认为“这最后一句发问,敲击着每一个有良知的教育者的心”。
教育者的良知就是要遵守国家法律,遵循教育规律,在恰当的时机运用恰当的方式有甄别地选用教育手段实施教育,别讲花架子,别乱拿新名词新概念来装点自己。教育是一项朴素而高雅神圣的工作,灵魂和步伐都需要慢下来。不妨借用台湾作家张晓风的话来表达人们对学校的期待:“世界啊,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孩子,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