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站小学着力推动信息化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为深层探索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上站小学在“长远规划、整体设计、重点推进、分步实施”的总体构想指导下,做了一系列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1年12月荣获市“应用网络环境创新教育模式”展评活动三等奖,2012年12月荣获市“主体型”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大赛小学组团体第一名,并荣立阳泉市劳动竞赛委员会集体一等功,2013年9月荣获城区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AAAAA校,2015年7月荣获山西省素质教育示范学校,2016年9月荣获阳泉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8年3月“246+X”课堂教学模式荣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认识到位转观念
信息化设备的更新换代影响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速度与效能。一成不变的设备只能造就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为解决这一瓶颈,学校投入百余万元更新、添置部分信息设备。更换了网络设备,提高网速30倍;近年添置了办公电脑,实现“人手一机”,职能科室均配备打印机、扫描仪等,改善了教师的办公条件;增加了学生电脑,实现计算机教室“一人一机”,确保了三至六年级信息技术课的正常开设;建设了多功能报告厅,完善和升级了校园网,班级多媒体实现了一机一幕,方便了教师的教育教学;为统领学校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设立了信息技术中心,修改完善了各项管理使用制度,配备了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全面监管学校信息技术设备及网络安全监测,保证学校教学多媒体设备的正常使用和网络安全检查常态化,实现互联网全覆盖,网络教学环境全覆盖,助推了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2016年3月学校荣获市“2015年度阳泉市教育技术装备先进集体”。
长远规划重布局
上站小学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是:长远规划、整体设计、重点推进、分步实施。具体措施一是进一步改善校园信息化环境,重点在局域网的优化配置。用网络管理软硬件,提高学校网络安全和管理效率,改善内网运行速度。在部分楼层、办公室逐步构建无线网络介入设备,提升校园信息化环境。二是通过健全、完善学校现有的校园网络、信息技术设备管理等管理办法和制度,形成学校齐全、规范的信息化实验规章制度。三是围绕“为学生的一生奠基”的办学宗旨,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网络环境,探索实现网上辅导教学的办学模式。四是建立一个学校的教育资源平台,把现有网站的教育、教学、科研资源重建整理,逐步充实教学资源,并确定信息化建设规划周期为5年,总体投资为150万元。2014年至今,学校已按照上述规划,完成了前两个阶段的工作目标,明年将继续按步骤开展第三阶段的各项工作。
注重培训提技能
为确保先进手段安全、有效、科学运行,学校采用“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对教师进行培训。一是借助外援。学校克服资金紧张的困难,给教师创造条件和机会,外出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学习,并组织参加《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员培训,参培教师合格率达100%,不断地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理论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二是发挥内力。充分利用学校的“软件”优势资源,根据教师的水平现状量身定制培训内容,有电子白板软件的使用、有多媒体设备使用注意事项,还有微课程的制作与翻转课堂的实践等。培训为先进手段的有效运行奠定了基础。
学用结合见实效
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为师生创设了和谐的学习环境。学校在教学中广泛运用信息化教学,借助网络优质资源,加强了教师间的交流与发展。积极探索出有效的电子备课模式,完成了由纸质备课到电子备课的顺利过渡;学校建立了微信工作平台,教师建立了个人工作室,利用平台实现学校和教师各类信息的实时传递和交流共享,丰富了信息传播方式;开始在校园内网上运行教学资源库;针对不同信息化教学应用模式,试点组建若干区域、学校联盟。如:语文学科,通过使用软件,把生、难字的笔画展现出来。数学学科,通过作业盒子让数学更有趣,效果更直观。英语学科,为孩子们推荐了口语100句、少儿趣配音等应用软件,并相应推出了作业设置,供学生选择性使用,互联网手机应用的介入,弥补了教学常规作业布置的短板与不足。其他学科,更是通过校园网络寻找合适素材,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更直观生动地学习。采取了信息化教研模式,组建了学科微信群,分管者带头组织教师进行随机教研,助推了校本研修再上新台阶;通过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微课开发”“网上晒课”“优课征集”等活动,充分调动各学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践以翻转课堂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让课堂教学和学生生活融为一体,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全员覆盖、学科覆盖、课程覆盖;规范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流程,关注学情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形式,开展五年级学生点子绘画竞赛等活动,以此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水平;通过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校平台互联互通,为教师提供了更高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为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学校先后承担了多项课题研究工作,即:“山西省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推广工程(13150工程)”子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课题于2009年结题;2011年5月,承担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与方法的研究课题,现已结题,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推动了信息化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2013年1月,学校校本课程《阅读》荣获山西省教育厅二等奖;2015年12月,荣获城区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比赛团体一等奖;2017年12月,荣获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指令性课题《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先进集体,田慧琴教师主讲的《观察物体》一课收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鸡兔同笼》一课获全国人教版小学数学观摩交流会示范课一等奖。
加强考核促提升
为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功能,学校的策略是以活动为载体,将活动和考核评价有机结合,每项活动都将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作为评价的硬性指标,通过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的办法,使之得以在全校推广。“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的应用典型课例展演活动”“教学之星示范课、希望之星评选课活动”“青年教师微课大赛”“优质课观摩研讨活动”“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大赛”等,参与活动的所有课堂除体育课外,均运用白板、课件、投影、微视频等进行教学。在日常教学中,为了更新学科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树立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育信息技术观,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素养,将信息化应用纳入教师日常教学的评价考核中,通过随堂听课、常规教案抽查等方式,引导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变教学方式,探索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指导教师收集教育教学素材,开发教学软件,组建教学资源库,利用校园网、区域网达到资源共享,学科教师具备了能够独立制作课件、微课等能力;骨干教师开发翻转课堂、创课教育等,充分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