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偷拍他们的时候,看到了光
作者:向北向北(朱利伟)
整理:文摘小编
经授权转载,本文部分内容首发于澎湃·翻书党
她叫朱利伟,是一位出版社编辑。因为在出版社工作,也因为自己爱书,她在每天一个小时地铁通勤的路程中,拍下了100多个在地铁上读书的人。不管他们在读什么,他们手里的书好像都在发着光,吸引着她去拍下他们当时读书的样子。
正如毛姆所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地铁再拥挤,地铁上的读书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精神角落。于是,她举起手机,拍下了一个又一个平凡又动人的阅读瞬间。
“柴米油盐是生活,
书也是”
这是今年2月26日,朱利伟拍下的第一位读书人
今年2月份,我刚上车的时候,就看到我前面有一个年轻人在读书,这本书名字非常好玩,叫《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当时车厢里大家都在看手机,只有他在看这样一本书,那个画面是很好的,所以我就拍下了他当时读书的样子。
我从没有想到,这张照片会开启自己的“地铁上的读书人”系列照片“朋友圈摄影展”。说摄影展当然是自嘲,但于我而言,这一主题的照片确实引发了不少人关注。
这个女孩每个工作日早晨的同一时间,都会在地铁站里看书
在地铁站遇到一个女孩,每个工作日早上的同一时间,她都在这个地铁站的同一个位置坐着读书。我在一个多月时间里拍到了她读五本书。我拍到她读的第一本书是《人类群星闪耀时》,这是一本非常有名的书,接下来她读的是《别闹了,费曼先生》。她读书的样子非常专注,非常静美。
2018年5月28日地铁5号线,一位老人在读小说《斜阳》
在地铁上读书的老年人比年轻人少,这个老人特别引起我的关注,是因为他当时正拿着一个放大镜,在一字一句地读书。他读的不是养生书,而是一本小说,在这样一个人生阶段,他仍然有兴趣去探索小说的世界。
2018年7月1日,一位老人一手提着食用油,一手提着书
我给这张照片配了一句话,叫“柴米油盐是生活,书也是”。很多网友说,很感动于这样的画面。可能爱书人总会找到彼此,也许正是因为我自己也喜欢读书,然后会特别留意这些人,随手一拍,记录了当时这些人读书的样子。时间久了以后,大家会觉得阅读的美就在这一张又一张的照片里呈现出来了:在地铁上读书的人,他肯在那么拥挤的环境里,这么短暂的时间里,沉浸到书的世界里。
那些能被带上地铁的书
对阅读本身来说,除了读书的人,最值得关注的当然是书。而那些被带上地铁的书,也为我打开了一张书籍图谱。简体中文版自不必说,读竖版古籍和繁体台版者有,读外文书的外国人和读外文书的中国人有,读页面泛黄的旧书者有,读不足巴掌大的袖珍书者也有。给纸书包书皮的不分老少,给kindle套书衣的也不分男女——他们每一次打开书开始阅读时,心情都会很好吧。
摄于2018年3月18日,周末早班车上读《三国演义》的青年
本以为小说会是最受欢迎的地铁读物,但我的手机镜头记录下的非虚构作品甚至比虚构作品更多。
那些能被带上地铁的书,无论是虚构类,还是非虚构类,几乎不是经典就是畅销书。《诗经》和《三国演义》至今仍吸引着年轻的读者,东野圭吾这四个字就是《白夜行》和《秘密》好看的保证。就算是备考辅导,也基本是品牌集中度非常高的书。
摄于2018年5月10日。地铁上站在我身边的这位,在读的内容似乎有关远离一切俗务的哲学家,想问他书名,最后还是没有鼓起勇气。后来在朋友圈得到了答案:《蒙田随笔全集》
摄于2018年5月30日。“乌尔比诺家里看上去一切正常,唯独主妇不在家。”哦,是《霍乱时期的爱情》。值得在早高峰地铁上花时间的小说,不知道无意中战胜了多少同类
阅读之美,很大程度上是纸书之美。但在地铁有限的空间里,读kindle的人也并不少。我记录下那些翻动书页的温柔瞬间,也记下了那些轻点阅读器屏幕的样子。不过,我仍然很难拍下更多地铁上的读书人,他们没有带纸书,没有用kindle,但他们也在读书,只不过是在用手机app阅读。更有甚者,我没法拍下那些“听书”的人。地铁列车两三分钟一趟,载着无数有趣的灵魂飞驰而去,我只是拍下了我恰巧遇到的那一个,而真正读书的人远比我们想象得多。
摄于2018年5月30日。是夏天特别适宜阅读吗?换乘一次就遇到一个读书人,每天也都能遇到好几个地铁阅读族。他在看的是一本读客出品的小说,书名没看到,根据内容判断是《清明上河图密码》
我有时会猜测书的后面是什么样的人,读《敏捷软件测试:测试人员与敏捷团队的实践指南》的是一个穿裸粉色针织衫的女孩,她可能在技术工作之外有着一颗温柔的心吧。读《新加坡旅行小密探》和《搭地铁游首尔》的读者,常常抑制不住脸上放光,他们大约不久后就会拥有一段难忘的旅程。
摄于2018年4月12日,读《无人生还》的女孩
在所有地铁读书人中,文艺爱好者最显而易见。拿着铅笔在《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上边读边画线的男青年,倚靠在车厢连接部读《无人生还》的姑娘,烈焰红唇的女郎在读《战争与和平》,青涩少年抱着厚到没勇气读完的《悲惨世界》……
摄于2018年6月21日。大叔在读的是《木卡姆》,特意去搜了一下,这是一本介绍新疆维吾尔族音乐文化的书籍,但它是写给一般读者阅读的,内容区别于音乐学的学术著作
在摇摇晃晃的嘈杂车厢里,在能够翻开书本的地铁一隅,他们暂时告别现实生活,沉浸在别人的世界里。地铁走走停停,一段旅程或许只有半小时,他们却在别人的故事中度过了跌宕起伏的人生。
摄于2018年6月19日,读《西夏瓷》的女士
读非虚构作品的人也很多,尤以人文社科类图书读者为最。无论是读《西夏瓷》的沉静女士,还是读《明式家具研究》的俊朗青年,无论是读《诗经》的儒雅先生,还是读《收纳全书》的年轻女孩,都呈现出一种或淡然柔和或笃定沉静的独特气质。
大概他们长久以来读过的书,思考过的问题,都写在了脸上,成为他们容貌的一部分。书是他们带上地铁的最好的饰品,阅读则是经得起岁月考验的最好的化妆品吧。
摄于2018年6月27日。读《毛泽东传:名著珍藏本》的男青年,刚好拍到有伟人画像的一页
而“人不可貌相”也是真理。大腹便便的中年人并不油腻,他读的是《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看似“愣头青”,读的却是《毛泽东传》。读明星自传的可能是“中年少女”,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同样也是文艺青年,他们都有不同于外表形象的饱满灵魂。
摄于2018年6月8日。同时在看两本书,是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
备考日本语能力考试的女孩,看的是《新日语能力考试考前对策 N2 汉字》,很不错的一套辅导用书
因为职场充电而读书的人也很容易分辨:那些辅导教材往往开本很大,又很厚,他们常常一边看一边做笔记。有一次遇到一位,即使在车厢广播已经报过站,车门打开前一秒,他仍然认真地在书本上写东西。那些备考注册会计师、注册岩土工程师的人,那些学习英语和法语的地铁一族,在候车时,在车厢里,在换乘电梯上,用专注的神情改变了我对这类读者“无趣”的刻板印象——努力当然值得称赞。
赞美和质疑之外,
更多是收获
因为爱读书而对地铁上的读书人多了一份留意,因为喜欢拍照而把那些地铁上的阅读之美随手记录下来,于我而言,拍“地铁上的读书人”不是什么需要毅力才能坚持的项目,而是一种享受,是每天通勤路上的小快乐。
给孩子看之前自己先过把瘾呀!这本书是《吉姆的冒险:深海之旅》
“温柔的相册”“精神角落”“从头看下来,竟然掉眼泪啦”“比早上吃的水蜜桃还要让人感动”……看到这样的留言,我很难不反过来被浏览这个相册的网友感动。有网友说这些地铁上读书的照片是“世间最美场景”。我很想对他们说:你看到照片时心觉美好,是因为你自己就很美好。你心里有什么,就映照出什么。
豆瓣相册“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目前有5万多浏览
建这个相册本意只是一份个人记录,纯粹是为了存放我个人的乐趣,至于到后来变成了公共话题,则超乎我的想象。“侵犯隐私”“侵犯肖像权”,反对声也不时出现,即使更多人跟我一样,把这种“偷拍”视为一种传播阅读之美的正能量,即使我转过身去假装听不到争议,我仍然没办法绕开这些反对声独自前行。这些反对声或许在网络上只占很小的比例,但是在我心里却始终是解不开的疙瘩。
当我看到网友伊夏的留言时,真是要感动哭了,她说:“这是我见过比较节制比较柔情的地铁拍摄了,不曝光正脸,不打扰,很动人。”这位网友的留言,完全击中了我,让我觉得即使遇到争议,还能被人理解。
对我而言,拍“地铁上的读书人”更多是收获,我甚至因此而结识了新的朋友——我笑称“几乎到每一个有地铁的城市,都有人可以一起吃饭”。因为这个话题,我跟工作伙伴更加亲密,跟素未谋面的网友真诚互动,知道了很多有趣的书,了解了很多不同职业的不同知识,也看到了北京这个两千万人口城市昼夜向上的努力。作为一个喜欢拍照喜欢书的人,我感谢这一切,也愿意一直分享美好,直到真正不能拍的时候。
视频来源:央视新闻
#互动时间#
你平时坐地铁/通勤的时候都习惯做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