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诊改制度要创新思维
教育部提出要全面推进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通过学习和实践体会到,建立教学诊改制度需要创新思维方式,形成“四化”态势。
一是底线思维。建立职业院校教学诊改制度,是持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和制度安排。之所以要提高质量,是因为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进入新时代,学生不是没学上,而是要上好学。因此,守住质量底线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二是战略思维。教学诊改工作诊断的是当前现状,改进的是当前不足,目的是实现既定目标。因此,要充分认识到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学校、教师、学生要真正面向未来,科学合理确定各自的质量目标,同时立足当前,对症下药解决不同层面的问题。
三是系统思维。教学要有高质量,既要着眼于整体,又要优化要素、结构和环境。要服从服务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目标,全面把握影响质量的要素,优化诊断点的设置,在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强化学校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四是辩证思维。在建立教学诊改体系过程中,一要注重运用“两点论”,既要增强自信,坚持已有的质量管理成果,又要看到不足,基于教育信息化构建新的质量管理体系。二要运用重点论,找准突出问题、抓住关键问题,在关键点和症结点上出实招、出妙招。三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职业院校教学的客观规律,按照规律办事。四要着力激发内生动力,夯实学校、教师、学生的不同主体地位。
五是创新思维。教学诊改是一次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要围绕谁诊改、诊改什么、怎样诊改、什么时候诊改等一系列问题,立足学校实际,突出问题导向,确定诊改要点,选择诊改方法。
六是精准思维。教学诊改中,诊断不是目的,整改才是关键,而整改的有效性取决于诊断的精准性,为此要做到数据准确、结论可靠、措施实际、反馈及时。
创新了上述六种思维方法,就要努力形成教学诊改的“四化”态势。
一是常识化。建立健全教学诊改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是办学的基本常识,不是“高大上”要求。教学诊改是职业院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的工作过程,要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形成提高质量人人受益、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共识。
二是常态化。职业院校要保证并不断提高质量,就必须建立常态化周期性的教学诊改制度,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构建校内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保证制度体系。诊改是保证质量的一种新机制,是学校治理的一种日常性事务,必须着力激发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是常规化。从教学诊改顶层设计的目的来看,它属于一种常规化工作,应具有稳定性、可预见性和可操作性。为此,要制定一套完备的制度体系,确立一套完整的标准,明确一个完善的运行机制,形成一个完全的流程图,做到主体明确、职责清楚、规则完备、运转流畅、修正及时,真正通过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引导学校提升质量。
四是常设化。项目推进和接受评估一般都是由临时性的机构完成的,而作为一种常态化工作,教学诊改应由常设部门承担相应的职能,以机构存在的长期性、固定性来保证教学诊改的日常性、经常性、权威性。同时,建立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为诊改提供数据系统支撑。
(作者系甘肃省平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2018年03月06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