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如何有效?瞄准这三大途径!(2)
如何有效地组织和实施先学和自学呢?指导学生的自学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引起学生先学和自学的好奇心,提高先学和自学的兴趣和热情,“我需要的是要所有的学生都进行思考,进行紧张的脑力劳动。”(苏霍姆林斯基);二是指示先学的内容重点和要点;三是给予方法和策略的指导。为了更好地促进先学和自学,教师需要为先学和自学留出时间,并在教学工作的重心安排上作出调整。
比如,现在有很多教师课下的工夫主要在课后辅导和弥补上,我们主张“与其过后弥补,不如事前准备”,课后辅导固然重要,但更有效益的工作是在课前,是在有效指导学生自己先学和自学上。同时,因为教的有效性需要通过同学们的学来实现,因此,备课(或称教学设计)的核心也就在于备学,在于思考如何促进学生更好地学,通过精心选择和组织学习材料,精心设计和组织学习活动,使同学们在具有挑战性质的智力活动中收获探究和成长的快乐。
二、不会才教,以教导学不会才教,教学生还不会的,这似乎不言而喻。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并没有成为老师的自觉,以笔者的一次课堂观察为例:
曾经有一位老师要执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执教前一天她问我如何教更好,我请她注意思考这样的问题:“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学生已经很熟悉了。你一定要想一想,学生对‘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已经知道了哪些东西?通过教学给学生哪些过去不知道的东西?如何让学生对这个老故事学得有新奇感?”
第二天在一个大教室上课,我惊异地发现,这些一直喜欢选教室后面位置就坐听课的农村孩子,今天一窝蜂地挤到了教室前排的位置。我们都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他们要干什么。上课了,老师开始解题,然后让学生读了一遍课文。老师就要组织故事的分析和理解了,突然,有几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你不要讲了,我们来演。”没有等老师回过神来,呼啦啦地,前排就上去了八九位同学,扮演唐僧的、孙悟空的、猪八戒的、沙僧的、白龙马的,更有意思的是,扮演白骨精的上去了四位。在后面的近二十分钟时间里,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表演了“三打”的过程,我们也明白了,为什么要上去九位同学:白骨精扮成村姑要一位、扮成老太太一位、扮成老大爷一位,此外还有一位真身的扮演者。在第一打和第二打的时候,真身的表演者表现了白骨精的逃逸,第三打,当孙悟空打倒扮成老者的妖精时,真身一并倒地。这样的表演使我知道,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已经十分深入。
学生的活动彻底打乱了老师原有的计划和安排。在学生表演的时间里,老师只能在一旁呆着,根本无法介入,她也不知道到底该干什么。后面的教学,尽管老师在组织着,但学生都沉浸在成功表演的兴奋中,而且老师的教学看来也只是画蛇添足。
教学实践出乎执教者的设计和意料,这时最需要执教者进行教学反思。笔者认为,执教者需要反思的问题既有“教什么”的问题,也有“怎么教”的问题。
教什么呢?福建师大孙绍振教授回顾自己的中学语文学习生活时说:“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起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
”我常和老师们讨论“学生”的含义,学生学生,就是还要教有一定生疏感的东西、教对学生有挑战性的东西。人家明明会了的,你还要浪费他的时间,要他一本正经地坐着专心认真地听,他不分心、不造反才怪。语文是这样,其它学科同样是这样。从这种意义上,我们主张,有效教学需要明确一个原则:不会才教,教的有效性表现为引导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过去一知半解的东西,接触和感受过去不知道的东西,并进一步引发探究未知的热情和兴趣。
奥苏贝尔说:“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要了解学生,当然最好是在课前调查了解清楚;如果课前没有机会和时间,课堂上就要安排出调查了解的活动和时间,调查了解清楚了,就可以因势利导了。在不清楚学生实际的情况下,我们建议课上的第一道功夫就是调查了解学生,学生会了的,学生来说来交流,教师注意引导倾听和小结。
对于学生不会的,需要小组合作的,小组合作;需要老师讲解指导的,老师讲解指导……
曾经有老师上“圆周率”,走进教室:“同学们,假如我们知道圆的直径,你们是否知道,可以通过什么办法知道它的周长?”本意是期望学生回答“不知道”,然后顺水推舟“我们今天就来学一学。”没有想到学生的回答是“乘以3.14”,老师问“你们怎样知道的”,学生回答说“书上有了,我们看了书”。就整节课来说,老师原来准备的是“发现教学”的思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现在学生已经知道了。
如何办呢?你就不能还当学生不知道,还让学生去发现一个他已经知道的结论。这时,因势利导的方式就可以变“发现教学”为“实验验证教学”。比如可以表扬看过书的同学:“预先看过书,知道3.14的倍数关系了,真好。那大家知道3.14是怎么来的吗?”如果学生还说知道,并且回答正确,你就可以再进一步:“这是他人的结论,想不想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检验一下前人的结论,看一看我们在试验中有什么新的发现?”由此在试验设计、数据整理和分析中明白可能对圆周率一知半解的东西。实际上,对于中小学生在课堂上的东西,很多结论学生是知道的,用发现的教学并不符合学生的实际,用验证的方法更容易帮助学生体会和理解前人的思路,也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得有效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