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嚼慢咽区域活动
“寻找适合孩子的学习方式,让学习回归本真”,是我们多年来的研究方向。在近20年的探索中,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区域活动是最适合幼儿的学习方式之一,能最大限度满足幼儿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在探索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问题和困惑。例如,如何看待集体教学活动和区域活动的关系?区域活动和区域游戏有区别吗?如何把握好预设和生成的度……结合这些问题,我们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一些认识和体会。
区域活动和集体教学应相得益彰
2000年,我们开始尝试以《幼儿园整体性和谐发展课程》为蓝本课程,组织开展区域活动。但在那时,区域活动在实质上是集体教学活动的延伸或补充,它是课程实施的配角而非主角。例如,我们经常把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教学具投放到相对应的区域,以便复习巩固集体教学所学。教师更多地将区域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对应五大领域的目标和内容,关注的是教师如何教而非幼儿如何学。
后来,我们开始尝试以《幼儿园创造性课程》为蓝本,把区域活动作为课程主要的实施途径,而不再是集体教学活动的延伸和补充。区域活动设计围绕课程五大要素(幼儿如何发展和学习、学习环境、幼儿的学习内容、教师的职责、家庭的作用)、五大领域和十大区域展开,真正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
组织开展区域活动时,我们重视课程目标和区域内容的联结,重视“游戏精神”的贯彻落实,重视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重视幼儿与环境材料的有效互动。同时,适当减少集体教学活动的数量,努力提高集体教学活动的质量,给幼儿自主学习保驾护航。
那么,在倡导小组化、个别化区域活动的今天,集体教学是否不再重要?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首先,由于目前学前教育资源匮乏,幼儿园班额数量决定了集体教学存在的可能性。在现有师生比的情况下,集体教学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学目标。其次,目前教师的配备和师资水平决定了集体教学的必要性。在集体教学中习得的教学技能完全可能转化为平时各种活动中的专业行为,有助于快速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同时,在集体教学中教师还能通过幼儿之间的横向比较,迅速了解幼儿在某些方面的发展水平和状态,提高评价幼儿发展的能力。
在幼儿园的课程中,集体教学和区域活动均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两者的关系就好比是汽车发动机里的机油和汽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支撑、互为补充,共同为汽车持续运行保驾护航。幼儿园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好这两种途径,使两者相得益彰,方能真正做到促进每一个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区域活动不等于区域游戏
近年来,许多关于区域活动的新名称、新概念铺天盖地、接踵而来,让教师目不暇接,来不及细细消化。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错误地将区域活动等同于区域游戏。因此,要组织领导好区域活动,就必须帮助教师厘清两者的概念。
于是,我们首先加强理论学习,开展区域活动的文献研究,梳理区域活动的价值和内涵,丰富教师理论素养。其次,邀请专家来园指导,结合具体的案例,在面对面的互动交流中为教师解惑。在学习过程中,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王春燕等学者提出的“区域活动是幼儿‘工作性’体验和‘游戏性’体验的碰撞共生”这一观点,给我们厘清两者关系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我们发现,如果撇去“区域”这一特定的空间概念,两者的差异就只在“活动”和“游戏”之间。幼儿在区域中发生的一切有目的、有动机的行为,都属于“活动”范畴,但在区域活动中并非所有的活动状态都属于“游戏”,因为在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看来,“想象的情境”是游戏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重要标志。
此外,杜威认为,“主动作业”既包括工作,也包括游戏,两者都有意识地抱着一定的目的,并对材料和过程的选择进行设计,以实现所期望的目的。据此,我们将区域划分为以“工作性”体验为主的区域和以“游戏性”体验为主的区域。在我园十大区域中,益智区、美工区、阅读区、科学区、数学区、生活区偏向于个别化学习,更容易获得“工作性”体验;而户外区、表演区、角色区和建构区伴随“想象的情境”,更容易获得“游戏性”体验。
区域活动是幼儿“工作性”体验和“游戏性”体验的碰撞共生,为了真正发挥区域活动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作用,我们将课程的目标隐含在以“工作性”体验为主的区域活动之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实际发展水平,结合活动主题精心设计,并通过提供适宜的材料让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来学习与发展;将游戏精神的贯彻落实隐含在以“游戏性”体验为主的区域活动之中,通过提供留白的空间、开放的材料、自由的选择和间接的引导,让幼儿在游戏中“自由、自主、创造、愉悦”地学习与发展。
遵循“预设为方生成为圆”原则
在组织区域活动中,老师们常常纠结于如何把握好预设和生成的度。就拿角色游戏来说,原有的以全部预设为主的“角色游戏一条街”的现象,确实和课程游戏化精神相背离,但是全部以生成为主的“清货架、去标签”的行为,也不完全利于角色游戏的深入开展。
对于一线幼儿教师来讲,对新事物、新理念、新措施的理解和接受,往往需要一个细嚼慢咽的消化过程。在实践中,我们选择了“小步走”的策略,不盲目迈大步,但坚持不停步。没有彻底颠覆原有的做法,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修正、完善和创新。
我们认为,预设和生成区域活动要遵循“预设为方、生成为圆”的原则。“预设为方”是指,预设内容的选择要以《指南》为依据并和活动主题高度相关,能有效达成课程目标,对幼儿的学习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生成为圆”则是指,生成内容的确定要灵活圆通,在追随幼儿兴趣和需要的同时判断活动的价值。教师可以借助观察和分析真正了解幼儿的内在需求,通过为幼儿提供“留白”的空间、开放的材料和间接的指导,为幼儿自主游戏保驾护航。
以角色游戏为例,小班的角色游戏以预设为主,在设立多个娃娃家的基础上,通过班级资源库多样高结构材料的呈现,帮助、支持小班幼儿在娃娃家里生成看病、理发、购物等新的游戏情节,等游戏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再生成新的游戏主题;中大班的角色游戏以生成为主,在和幼儿商量讨论的基础上,保留幼儿喜爱的和主题相关的两三个游戏内容,其余则清空,腾出空间为幼儿生成新游戏创造条件。
(作者系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幼儿园园长)
《中国教育报》2018年06月03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