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5个教学点山村“走教”老师每天开摩托车走十多里教英语
原标题:一周5个教学点 山村“走教”老师每天开摩托车走十多里教英语
陈锡清在课堂上。
陈锡清
陈锡清和孩子们。
“你问我为什么能坚持那么久?因为我从心底里喜欢教师这个职业。”陈锡清生活在德庆县最偏远的山区小镇武垄镇,43岁的她看起来有些憔悴,镇上除了一所中心小学,还有分散在周围村落的13个小学教学点,其中5个因为有三、四年级的学生,需要陈锡清通过“走教”的方式,教授这些学生英语课程。
陈锡清的教师生涯始于1993年,她曾是一名乡村代课老师,直到2009年,通过省代转公考试才有了公办编制。2007年,她就担任武垄中心小学的走教工作;十一年时光流转,和她一起走教的同伴或升职或离开,而刚刚生完孩子没多久的她,毅然扛起重任,成了如今小镇上唯一的走教老师。
这个教师节,陈锡清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讲述了她的故事。
教师节的早晨,陈锡清和往常一样起得很早。在家中照顾孩子吃完早饭,匆匆喝下几口粥,送孩子去幼儿园后,她就驱车前往7公里外的罗冲教学点。
陈锡清的教师节
当天,陈锡清戴着头盔,一身粉红色的外套十分显眼。在送女儿到幼儿园门口时,陈锡清让女儿特地给老师鞠了一躬,还向老师送上了一张教师节的贺卡。
随后调转头,拐过好几个路口,便进入了一条乡村公路。穿行了好几个上下坡、急转弯,才终于看到罗冲村的村牌。
因为此前外出培训的缘故,罗冲教学点三四年级的英语课程被落下了一周,直到教师节这天,孩子们才上了这学期的第一节英语课。上午8时,陈锡清甫一进入罗冲学校校门,就有很多孩子上前和她打招呼,“老师好”“老师节日快乐”,一句句问候让陈锡清感到很暖心。
上午8时35分,上课铃响,陈锡清走进教室。对于在座的三年级孩子来说,这是他们人生的第一节英语课,陈锡清拿着教鞭,打开教室的一体机,开始用最简单的英文和孩子们打招呼:“Hello”“Good morning,boys and girls”,每说一句英文,她就会简单地说中文进行翻译。孩子们学得很投入,陈锡清问“pizza有吃过吗”“KFC知道是什么吗”,不少孩子还都举手应答。
陈锡清介绍,随着全县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如今即使在偏僻的罗冲村,学校里都有教学一体机,电脑也应有尽有。
“长大了我想当老师”
陈锡清出生在德庆县高良镇。1993年,刚刚高中毕业的她就选择在当地做一名代课老师。2007年,嫁到武垄镇后,她开始了走教生涯。武垄极为偏僻,离县城超70公里,群山怀抱,交通不便,开车需1个多小时,当地居民住得很分散,唯一一所中心小学,须应对全镇的适龄儿童。小学教师走教或驻点,成了让偏远山村学生完成学业的必由之路。
当了25年教师,陈锡清最初工资仅140多元,即使到了2009年,工资也才499元。所幸,当年她参加省里的“代转公”考试,获得公办老师的资格,收入才有了大幅提升,“其实现在我的工资也才4300多元。”
但长期的低薪、奔波、劳碌,并没有让她选择放弃教师这份职业,因为这是她从小的心愿。
“我记得上小学三年级时,语文老师有一次让我们写作文,讲讲未来想做什么,我写的是‘长大了我想当老师’,写了几百字,当着全班同学,饱含深情地朗读作文。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作文,因为从小读书学习的过程,让我从心底里羡慕教师这个行业。”陈锡清的话很淳朴,她说当时自己的姐姐和姐夫都在做教师,从小耳濡目染,让她更坚定地留下,即使再清贫,她仍信守10岁那年就发下的要当老师的心愿,一干就是25年。
最缺英语老师她开始“走教”
本世纪初,全国开始“撤点并校”,而在武垄镇的山村,至今仍保留着13个教学点。陈锡清解释说,教育部门当时虽然提议“撤点并校”,但对于农村小学教育也提出“因地制宜”“方便农村小学生就近入学”等要求,武垄的不少行政村都分散在离镇中心六、七公里的山上。
考虑到学生上学的实际情况,和多个行政村协调后,武垄中心小学仅要求五、六年级学生必须到中心学校上课,学生可以走读也可以寄宿。余下低年级的学生,则根据自愿原则可以在村里的各个教学点上课。
“我们现在还有13个教学点,其中5个是‘一人一校’的教学点,只有1个驻村老师,每年循环着教学前班、一年级和二年级;还有8个是一至四年级的大教学点,驻村教师的人数比较多一些。”陈锡清拿出一个笔记本,详细地介绍镇上的师资情况,她说,村里的师资不足,而最缺的就是英语老师,这是促使她“走教”的直接原因。
2007年,陈锡清刚来武垄镇时,中心小学只有两名专业英语教师。2009年,教育部门要求普及小学英语教学,从三年级起就要开设英语课,对教学课时有明确的要求。
“这确实是个挑战,因为英语不像体育、美术、思想品德课,非专业的老师都能教。还好,我初高中非常喜欢英语,基础还不错,而三四年级主要是锻炼学生一些很简单的英语听说,还能应付,所以学校建议我转教英语。”陈锡清说。
一周5天跑5个教学点
2007年,武垄镇中心小学安排好几个老师做走教。每天早上7时30分,陈锡清便骑着男装摩托车,穿行过蜿蜒的山路,去往各个教学点。
走教路上,她怕刮风下雨,有时一场大雨下来,避无可避的她立马变成落汤鸡;怕碰到冬天冷空气南下,山上的寒风更吹得她手脚发麻;为了早些到教学点,她常会把摩托开到40码,这也让她遭遇过摔伤的危险。
路况差,行程远,碰到恶劣天气更是无处可躲,走教的辛苦让很多老师望而却步,但干了十余年,陈锡清丢不下村里的孩子。
2015年,陈锡清主动提出要承担学校所有的走教工作,她成了武垄镇唯一的走教老师。如今,她每周要跑5个教学点,总共431名学生,她是唯一的英语老师,如果她有事,孩子们的英语课就只能落下。而其他3个有三四年级的大教学点,如今有了驻村的英语老师,才不用陈锡清再去跑。
每到一个教学点,陈锡清通常上午上两节三年级的课;下午再上两节四年级的课程,两节课后,她通常还会加一节课,用来教授和批改孩子们的作业。
每天早上7时出门,下午5时回家,当走教老师,陈锡清每月能领到的额外补贴仅有35元。她从没有埋怨过,只是说:“学校安排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我完全服从学校组织分工的安排。”
刚休完产假就独自走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