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烹制美学飨宴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这是美术新课标对美术学科教学意义的界定。作为美术教师,在美术课堂为学生营造美的感受,渗透多学科素养,培养学生欣赏能力,是一件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的事情。
为了更好地将国家美术课程校本化实施,我将审美判断与创意实践按中国美术史发展的顺序整合,开展“中国美术文脉图谱教学”实践。
缘于教学反思
决定开始“中国美术文脉图谱教学”实践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充分参考了教学实际和学生意愿。
一次美术欣赏课《狞历的青铜器》后,有学生表示“只看不做没意思”,提议动手制作青铜器,也有学生对青铜器历史更感兴趣。学生动手创作、探究历史的热情,在你一言我一语中高涨起来。
看到学生“动手”兴致高昂,我引导学生进行中国山水画创作,并开始思考学生的提问,发现美术欣赏课后搭配实践活动教学更生动;如果能以美术史为线索系统学习美术欣赏知识,学生更容易记忆;如果将学生喜欢的美术实践与中国美术史教学相结合,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中国传统美术欣赏能力,进而在学生心中绘制一张中国美术史脉络图谱。
如何在学生心中绘制中国美术史脉络图谱?最简便的方法是按照中国美术文脉的时间顺序,选择其中适合中学生欣赏的美术作品和事件,比如在青铜器前一课欣赏彩陶,青铜器后一课欣赏漆画、汉砖、帛画,之后欣赏唐代壁画。在学生欣赏经典名作后,可以结合相关创意实践活动,比如做纸制青铜器、印瓦当、画线描等。这种欣赏与实践配合、知识贯通学习全程的课程,更具有“审美的意义”。
美于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是教学理论的基础,没有实践的空泛理论不能立足。明确课程设计思路后,我仔细翻阅美术教材,重温中国美术的博大精深,梳理出学生喜爱的经典美术作品,并设计与之配合的实践内容。
目前,课程共设计18课时,按中国美术史发展顺序选择美术作品。每一课都有“欣赏力体验”和“创造力体验”两部分。“欣赏力体验”重在人文,设有“精品赏析”和“思考”;“创造力体验”重在实践,有2-3个“创意玩法”,可以在美术实践中培养学生审美和动手能力。
每一课都是多年课堂教学实践经验的升华,不是空想与单纯设计。
以岩画为例。岩画记录着人类远古文明,所以在第一课“人类最早的记忆是什么”中,我引导学生欣赏宁夏贺兰山岩画和四川百岔川岩画,感受远古岩画质朴粗犷的美感。再出示象形文字,让学生体会字画同源的意义。实践环节,学生的文字创意画异彩纷呈,尤其在设计名字创意画中,学生真正理解了父母通过名字想要表达的期许。与生活结合,课堂作品更生动细致。
课程第二课从“石器时代”进入“商周春秋”,课程内容是欣赏彩陶。赏析人面鱼纹盆、舞蹈纹盆、网纹船形壶,了解中国陶器的两种绘制手法。典型作品欣赏过后,我教学生使用古老的“盘条法”制作时尚超轻黏土作品。
从“商周春秋”到“大秦帝国”,从“汉代辉煌”到“魏晋时代”,从“唐代大美”到“两宋文明”……师生一起穿越时空追寻美的印迹,体验美的创造之乐。可以说,课程学习带给学生美的分享、美的感动、美的力量,不仅学生的美感体验得到显著提高,创意作品也越来越精彩。
悦于美感经验
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气质的培养与熏陶。我将“中国美术文脉图谱教学”真正带到常规课堂的初衷,是以创造丰富美感经验的机会为目的,培养学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文化内质。
什么是美感经验?杜威认为,美感经验是生气勃勃的经验,是实用的、情感的、知性的。不同的要素构成一个整合的经验,就具有美感特质。
显然,美感经验是有活力、有意义的整体性经验,“做”“感受”是获得完整美感经验的重要方法。现实中,学生美感经验缺乏的原因往往是没有丰富的机会从事美术体验和美术欣赏,而“中国美术文脉图谱教学”从创设之初就力求丰富学生美感经验。
通过12个班540多名学生的实践与体验,“中国美术文脉图谱教学”不仅丰富了美术教材的欣赏与实践,还增进了学生对中国美术发展史的了解,提升了学生美术实践活动的文化基础,启发学生以“美”为原点的广泛思考,促进学生美感经验的产生。
有学生说,“虽然是第一次用毛笔作画,但我们专注、喜爱,依旧可以画出一幅幅诗意水墨”;也有学生说,“我无法像匠人一样娴熟地使用剪刀制作精品剪纸,但我们拥有一颗同样炙热的艺术之心。我开始以不同以往的心态看待这3年温柔时光”……美术实践丰富了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了他们对“美”的理解和感悟。
3年的创新实践告诉我,美术教学应该让学生多动手,多给学生体验和展示的机会,多一些感受的积累,让学生在感受中形成判断,学会鉴别与欣赏,让美的学习成为美的飨宴。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团育才二中)
《中国教师报》2018年03月07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