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为何那么感人的三个理由(2)
真正能让自己和自己的不完美讲和,从而获得心安增加幸福感的知识一定不是由抽象的概念串起来的。而是取之于鲜血淋漓的生活本身的,Ta要做不是和世界去争辩,而是去告诉你另一个为何对着世界如此眷恋的理由。柴静的《看见》中写道她和她的调查记者伙伴在路上唱起郑智化的“蕾丝花边”,我想这首歌很适合在这里放放。
青春片感人的第三个理由,是它带给你一种渺小的感觉,你看完了会觉得自己没那么太该死的重要。就像一个人第一次看见雪山时因为意识到自己的渺小而产生的敬畏感会让人忍不住落泪。青春片中的孩子在做着看似不可能的事,多半获得的只有值得牢记一辈子的epic fall,在这个过程中,你既感到了人性的伟大,又时刻提醒你个人的渺小以及群体的温暖。亚里士多德说城邦之外,非神既兽。人天生就是要社交的动物,人天生也是居于天使和野兽之间的生物。
所以说有的社交,将人导向魔鬼,有的则会将你导向天使。导向魔鬼的社交机制让人觉得自己就是那么重要那么独一无二那么万众瞩目,比如大部分互联网产品想做的社交,都是要让你成为舞台的中心,满足你窥探他人隐私的愿望,通过比较来满足你的虚荣心,通过竞猜来装点自己的自鸣得意。而导向天使则让你时不时感到渺小和敬畏之感,让你时不时用事情本身内在内在的矛盾将你打磨一下,让你不那么舒服,不那么轻而易举不假思索遵从直觉,最关键的是,Ta会不躲避你终究要在泥水里滚滚,血水里的泡泡的事实。
之前关注互联网带来的负面外部性,比如回音室效应(filter bubble)带来的观念极端化,就是由于互联网上有太多将人引入魔鬼的社交机制了。如果觉得一种文化不适合自己,那就应该创造一种新的文化。不管是外在驱动替代了内在驱动,还是将人区分开的知识取代了让你和自己讲和的知识,或者是让你感到渺小的社区逐渐稀少,最终决定这一切的都取决于我们自己。还是福柯的话,“当前的目标并不在于发现我们是谁,而是拒绝我们是谁。”我们要拒绝是将死亡的静穆消解到日常徒劳口角与蝇营狗苟的对疯癫的嘲弄,先承认我们自己的渺小,我们当下生活的荒诞,才能找回“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的青春锐气。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