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了“社区店”的星巴克,能否PK独立咖啡赢回年轻人青睐?|三明治·混沌空间4(2)
“小区只是名词,社区是一种状态,是社群的空间化。”赵赵这样解释“社区”和“小区”的不同。
致力于社区营造的设计师或或告诉我:“关于社区,我自己觉得更多是心理认同上的,社区应该算是一个‘集体’的概念,比如说小学里的班级,公司的团队。现在人的自我介绍很少说自己来自XX社区,因为大家对这个居住的地方并没有形成一个‘属于一个集体的自我认同感’。
“现在的‘社区’或许更跳跃出地理空间的限制(因为交通便利的关系),一个城市里可以孕育LGBTQ群体或者小众爱好者这样的群体,他们可以共同活动,彼此互相支持,共同创造活动。
“而基于地理空间的社区里,人与人之间自然也是有更多‘公共利益’的联系,它更有从传统村落演变过来的意味,只是现在在同一个社区范围的人没有了血缘关系,也缺乏宗教等集体活动的纽带来进行人与人关系的彼此联结。我觉得要看‘像不像’一个社区,一个看有多少居民对这个社区有自我认同感,一个看这些居民在关于社区公共事务上的热心与参与度怎么样,有没有自发组织地发起社区的公共活动。”
或或向我举了香港的“生活书社”的例子,用来描述她心目中真正的“社区店”。这是一间卖二手书和生活杂货的小店,由未毕业、修读“文化研究”的大学生开设,店主希望通过这家店改变主流商业社会中,买家与卖家单纯的生意关系。“以前是运动组织者,要知道群众和街坊的想法,大学老师说过,聆听很重要,要保持对人的好奇心。在店中,就不断实践和学习。”她说。
店主还会写长长的信给客人,谈生活中的疑惑和感觉,谈对“生活书社”的看法,写一封信需要一个小时,有时候却得不到对方回音,但她仍旧坚持写着。她也通过这种方式跟很多人成了朋友。
很显然,“生活书社”并不会成为一间商业上很成功的店。我问或或,如何看待“盈利”和“社区性”的关系,她说:“我个人觉得纠结这个‘盈利非盈利’是与现代的商业规则相关的,主流的计算还是计算利润,而这种为公共利益付出的部分是不作为效绩计算的。”
在星巴克官网上,也写着:“进入中国以来,星巴克始终致力于回馈社会,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在地方和全国范围内开展企业社会责任项目。自2011年起,星巴克中国的伙伴和志愿者们一共贡献了超过65万小时的社区服务,增进了与社区和顾客的情感联系。”
这家背靠上海高档住宅嘉御庭的星巴克社区店,能够担负起这样的企业社会责任吗?
借着购买一杯澳白的功夫,我在几乎满座的店里问咖啡师,客人是否多为嘉御庭的业主。小哥回答说:“因为才开业,大家还基本是看到报道而来。希望接下来能更多为社区的业主服务。”
*本文除特殊注明,摄影均为作者本人。
设计:滕霞
“混沌空间”专题
咖啡、书店、小手工、地下音乐、瑜伽、黑胶唱片……在你身边,还有什么进行着新型文化实验、甚至难以被定义的空间?本月专题“混沌空间”开始征集,欢迎推荐及自荐,有意者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表单,我们将会根据你提交的表单内容,和你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