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新思想融入教学的着力点
作为大一新生的环境转化课、思想引领课、行为指向课、人生启蒙课、品行导向课和价值形塑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其教学时效如何与新生生活、学习及专业适应有着较为直接的联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想增强时效性就必须在立足新时代、贯穿新思想、着眼于新要求、运用新话语的总体思路基础上,着眼于各个章节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以及提出的新观点、新思想、新任务,实现有机结合。
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要坚持整体把握、系统融入原则,突出重点、深度融入原则,创新表达、生动融入原则,这是新时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应然要求和必然之径。如果说教学策略是教学有效度达成的具体对策和思路,那么,教学原则是教学科学度实现应该遵守的底线。科学教学进程的展开必须以遵守原则为底线。
一是坚持整体把握、系统融入原则。“基础”课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生、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建设、法治建设”等重要内容的相关论述,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人生观教育,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加强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的具体内容,讲清楚全面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意义,引导大学生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到全面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的成长实践之中。
二是坚持突出重点、深度融入原则。在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基础”课程、章节目整体对接的基础上,要明确重点教学内容与难点,将教学重点放在“坚定的理想信念教育”这一主题和大学生关注的热点与焦点上,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给予深刻阐述、深度讲解,这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基础”课教学的着力点。
三是坚持创新表达、生动融入原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特点,是以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为主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为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讲好中国故事,用生动故事阐述基本理论和重要问题。讲清楚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讲清楚中国的现实情形和未来走向。讲好中国故事这一创新表达方式,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总体要求。
【项目名称: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弘扬传统文化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性问题研究(项目编号:TJKS15-014)、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任务课题“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3szk07)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教育报》2018年10月15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