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奖教学意在催生更多的“金课”
日前,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翁恺老师拿到了一张沉甸甸的奖状,获得了永平杰出教学贡献奖,奖金100万元。这是继2017年该奖项空缺之后,浙江大学再度颁出的永平杰出教学贡献奖。
也许,这条很给力于高校人才培养这一“重中之重”的消息,算不上前所未有、极具“震撼力”的新闻。早在2011年,浙江大学就曾为教学优秀的教师颁发过百万元大奖。而类似于浙大旨在从供给侧发力,加强高水平教学建设、促使教授给本科生上课、促使教师给学生上“金课”推出的重奖举措,这些年来在复旦大学、华东师大等上海很多高校,也已经相继地推出和实施。
在高校,给学生以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学,绝非易事,需要高校教师始终秉持“用爱执教、用爱育人”的初心,持续加大在教学上的精力和时间投入;需要教师不忘初心、经年累月、潜心倾心地精心打造,方能浇灌出一堂堂有着饱满情感、丰富知识和生动事例的“金课”。教学可是一门良心活啊,其中浸透着教师的多少心血与智慧!
笔者回想起30多年前,在华东师大就读中文专业的光景。那时候,华东师大中文系在教学一线的教师阵容极为“强盛”,不仅许杰、程俊英、施蛰存和徐中玉、钱谷融、林祥楣、王智量、倪蕊琴等一批前辈大师还在给本科生上课或开设选修课,而且,李玲璞、祝文品、王光祖、高建中、潘文国、朱川、周圣伟等一批中青年教师给学生上起课来,也是“倾其所有,不遗余力”,他们不仅把专业教材的内容有板有眼、有章有法地如数家珍般一一传授,更是把自己积累多年、专研多年的学术感悟、学术见解,在课堂上无保留地一吐为快,让学生得益匪浅,乃至受用终生。现任华东师大党委书记童世骏就曾说过,他工作以来获得的最得意的荣誉,是1987年获得的华东师大优秀教学一等奖。
当然,提倡重视教学并非轻视科研,高校教师在科研上是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的,只有科研有较深厚的积淀和“硬货”,上课才会有源源不断、不会枯竭的活水,才会保持和产生长期的效果。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高校不能背离人才培养这个中心来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有了一流人才培养,才可能成就一流的学术研究。高校开展学术研究、社会服务等重要事业,其重中之重是为培养一流人才服务,这才能形成并促进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良性循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意或无意地疏忽人才培养的主场教学来开展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则最终难免最终失去高水平的、一流的创新人才的支撑而陷入“枯竭”境地。从这个维度来说,百万元重奖教学,其意在激励更多的高校教师将课堂教学放在第一要务的位置上,催生更多的“金课”问世,让误人子弟、无益于学生长知识、增学问的“水课”再高校的课堂上再无存身之地。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虽说这早已成为所有高校管理者乃至所有高校教师的共识。然而知易行难,真正用心用情于三尺讲台,真正能够面对种种诱惑干扰“淡定”、“淡泊”又“淡然”,一心孜孜于教学,需要具备何等的“定力”。这样的高校教师眼下还是少了些。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回应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期盼,高校教师特别是高校的领导者当扛责负重,苦练教学内功,以培育英才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而这,亟需当下的众多高校对其办学的重心、定位,对教学科研的评价体系以及具体政策导向等,作一番反思和必要的权衡,真正建立和完善起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的学校管理制度与工作机制,切实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凝聚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育人质量上。这实在是很需要花上一番“功夫”才可能做好的一门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