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三千册藏书赠国科大,89岁时仍站着讲课
2018-10-22 11:55:23栏目:教学
郭正堂副校长与刘丽女士共同为“刘东生院士捐赠图书”揭牌
“我父亲在世的时候曾经口头交代过,他最希望将这些图书捐赠给大学图书馆”,刘丽女士身着纪念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建校40周年的红色T恤,将领口的花色丝巾系成蝴蝶结状,噙着泪水哽咽地说道。她提前半个小时到了捐赠仪式的现场——位于国科大雁栖湖校区图书馆的“院士捐赠阅览室”,看到阅览室进门第一排的书架上就是父亲的书籍,她激动地说:“这些书是以前都摆放在家里书架上的。”
2018年10月14日,是国科大建校40周年校庆日,当天下午,刘东生先生的女儿刘丽女士作为家属代表,将父亲生前的2943册藏书赠予国科大。这些图书中,既有教学参考书,也有其他如人文社科类,英汉词典等工具类的书籍,现在全部展出于国科大图书馆二楼的“院士捐赠阅览室”。家属代表刘丽女士致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刘东生先生是世界著名的地质学家、古气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于2008年3月6日去世。在他91年的生命中,有70余年献给了地学科学研究,在第四纪地质学、黄土与全球变化、环境地质学、环境考古、青藏高原等研究领域,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推动了中国和世界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科学实验的发展,被学术界誉为“黄土之父”和“地学泰斗”。他是第一位获得“泰勒环境成就奖”的中国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我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地球科学家。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专门设立了“刘东生成就奖”;国际天文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曾于2008年批准,将国际永久编号的第58605号行星命名为“刘东生星”。“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假设没有刘东生先生,人类对第四纪260万年来的地球环境变化历史的认知就会少很多。”国科大副校长、图书馆馆长,又是刘东生先生弟子的郭正堂院士,在捐赠现场向校友、在场师生们介绍了刘东生先生的学术成就和育人情怀。 国科大副校长郭正堂致辞刘东生(左二)与郭正堂(左一)在野外考察
七次登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古稀之年抵达地球两极、耄耋之年探访“死亡之海”罗布泊……欲与天公试比高,这些人迹罕至、路途险远的地方,都留下了刘东生先生的足迹。国科大校史馆的展台里,陈列着先生生前穿过的登山鞋,用过的地质考察工具。看到这些老物件,一位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科学家仿佛正站在眼前……
刘东生手稿及生前物品(现收藏于国科大校史馆)
刘东生一生博览群书,藏书万余册,在此之前,就已经将其中的5000多册捐赠给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国家科学图书馆),家人只留下了一小部分。除了专注于地球科学研究,他还喜欢历史。在“刘东生院士捐赠”的书架上,我们看到了全套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旧五代史》《新五代史》《金史》《新唐书》《宋史》等历史类书籍。或许,正是如此,奠定了他在“环境与文明”“科技考古”等领域做出的突破性贡献。2005年5月,刘东生先生在国际第35届科技考古学术讨论大会作了特邀报告,以“黄土之路——人类进化之路”为题,以第四纪黄土的产生与演变为背景,阐述了中国大地的古人类起源、进化和繁衍以及古代文化的兴衰与古环境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中科院考古研究所仇世华回忆说:“先生‘客串’科技考古学术会议的报告,已足以使我们从一个侧面领悟到先生所创的‘黄土学’是多么博大精深,也足以使我们从一个侧面感悟到先生治学之严谨、追求之执着。”部分捐赠图书(现收藏于国科大图书馆“院士捐赠阅览室”)
育人情怀代代相传
1978年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国科大”前身)没有大楼,只有简易板房做校舍,但大师亲临三尺讲台,让学生们在“谈笑有鸿儒”的教学氛围中,倾听和吸收来自优秀科学家的学识和思想。国科大校长李树深曾说:“教学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学校最主要的工作。40年来,国科大的课堂,大师云集,名家荟萃。科学家作为知识的创造者走上讲台,在为学生填筑高养分创新知识储备之时,也使科学精神代代绵延传递,续写科研工作者们深厚的育人情怀。”
刘东生先生便是其中之一,他不仅是杰出的科学家,更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家。他先后在国科大讲授了《第四纪地质》《近代第四纪地质与环境学》《环境与文明》三门课程,累计授课时长2500学时,约3000名学生听过先生讲课。上课时,他每天早上6点半从中关村的家中出发到玉泉路校区,从8点上课到中午12点,在讲台上一站就是近4个小时。2006年2月至7月,89岁的他,仍坚持到校讲课,而从来他上课都是站着的。刘东生在中科院研究生院(“国科大”前身)授课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n6.com/view-41492-1.html
“我父亲在世的时候曾经口头交代过,他最希望将这些图书捐赠给大学图书馆”,刘丽女士身着纪念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建校40周年的红色T恤,将领口的花色丝巾系成蝴蝶结状,噙着泪水哽咽地说道。她提前半个小时到了捐赠仪式的现场——位于国科大雁栖湖校区图书馆的“院士捐赠阅览室”,看到阅览室进门第一排的书架上就是父亲的书籍,她激动地说:“这些书是以前都摆放在家里书架上的。”
2018年10月14日,是国科大建校40周年校庆日,当天下午,刘东生先生的女儿刘丽女士作为家属代表,将父亲生前的2943册藏书赠予国科大。这些图书中,既有教学参考书,也有其他如人文社科类,英汉词典等工具类的书籍,现在全部展出于国科大图书馆二楼的“院士捐赠阅览室”。家属代表刘丽女士致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刘东生先生是世界著名的地质学家、古气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于2008年3月6日去世。在他91年的生命中,有70余年献给了地学科学研究,在第四纪地质学、黄土与全球变化、环境地质学、环境考古、青藏高原等研究领域,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推动了中国和世界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科学实验的发展,被学术界誉为“黄土之父”和“地学泰斗”。他是第一位获得“泰勒环境成就奖”的中国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我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地球科学家。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专门设立了“刘东生成就奖”;国际天文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曾于2008年批准,将国际永久编号的第58605号行星命名为“刘东生星”。“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假设没有刘东生先生,人类对第四纪260万年来的地球环境变化历史的认知就会少很多。”国科大副校长、图书馆馆长,又是刘东生先生弟子的郭正堂院士,在捐赠现场向校友、在场师生们介绍了刘东生先生的学术成就和育人情怀。 国科大副校长郭正堂致辞刘东生(左二)与郭正堂(左一)在野外考察
七次登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古稀之年抵达地球两极、耄耋之年探访“死亡之海”罗布泊……欲与天公试比高,这些人迹罕至、路途险远的地方,都留下了刘东生先生的足迹。国科大校史馆的展台里,陈列着先生生前穿过的登山鞋,用过的地质考察工具。看到这些老物件,一位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科学家仿佛正站在眼前……
刘东生手稿及生前物品(现收藏于国科大校史馆)
刘东生一生博览群书,藏书万余册,在此之前,就已经将其中的5000多册捐赠给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国家科学图书馆),家人只留下了一小部分。除了专注于地球科学研究,他还喜欢历史。在“刘东生院士捐赠”的书架上,我们看到了全套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旧五代史》《新五代史》《金史》《新唐书》《宋史》等历史类书籍。或许,正是如此,奠定了他在“环境与文明”“科技考古”等领域做出的突破性贡献。2005年5月,刘东生先生在国际第35届科技考古学术讨论大会作了特邀报告,以“黄土之路——人类进化之路”为题,以第四纪黄土的产生与演变为背景,阐述了中国大地的古人类起源、进化和繁衍以及古代文化的兴衰与古环境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中科院考古研究所仇世华回忆说:“先生‘客串’科技考古学术会议的报告,已足以使我们从一个侧面领悟到先生所创的‘黄土学’是多么博大精深,也足以使我们从一个侧面感悟到先生治学之严谨、追求之执着。”部分捐赠图书(现收藏于国科大图书馆“院士捐赠阅览室”)
育人情怀代代相传
1978年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国科大”前身)没有大楼,只有简易板房做校舍,但大师亲临三尺讲台,让学生们在“谈笑有鸿儒”的教学氛围中,倾听和吸收来自优秀科学家的学识和思想。国科大校长李树深曾说:“教学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学校最主要的工作。40年来,国科大的课堂,大师云集,名家荟萃。科学家作为知识的创造者走上讲台,在为学生填筑高养分创新知识储备之时,也使科学精神代代绵延传递,续写科研工作者们深厚的育人情怀。”
刘东生先生便是其中之一,他不仅是杰出的科学家,更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家。他先后在国科大讲授了《第四纪地质》《近代第四纪地质与环境学》《环境与文明》三门课程,累计授课时长2500学时,约3000名学生听过先生讲课。上课时,他每天早上6点半从中关村的家中出发到玉泉路校区,从8点上课到中午12点,在讲台上一站就是近4个小时。2006年2月至7月,89岁的他,仍坚持到校讲课,而从来他上课都是站着的。刘东生在中科院研究生院(“国科大”前身)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