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霍金的最后一本书该怎么读
我读书有一个习惯,喜欢读将死之人写的书,比如和,这系列的书还有一些值得推荐,例如《相约星期二》,安迪教授的最后一课,以及瞿秋白的《多余的话》。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一个人在面临死亡时说要向大众出的话,首先是真诚的,不带着私心,毕竟人死如灯灭,没什么能留下;其次是普世的,是为后世的所有人而不是某个群体写的,古诗里写道“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将死之人的眼中没有精英的光环。如果说话的人恰好不笨,那就算Ta说的不是本行,也值得听听。只可惜大众是短视的,面对智者的临终遗言,多半是“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于是当我看到霍金的遗作《Brief answer to the big question》在10月16号出版后,便从网上找来了这本书的电子版,在第一时间读完。这里选择的封面是精装版彩色外皮下的样子,也是每一章开头会出现的图,黑白的简约设计,即符合霍金的黑洞研究,又透出一种静穆,比下图的彩色封面看起来更让人看起来舒服,没了多余的元素,直指问题本身。
这本书的标题我也不喜欢,我觉得更适合的标题是,简要论述为什么这十个问题值得关注。寻找答案是渴求成功的人去做的,而面临死亡的霍金寻求的是问题本身。问题代表着人类认知的边界,书中的每一章,若只是看成霍金的回答,那就读窄了这本书。霍金要讲的是为什么这十个问题是重要的,同时也是科学能够回答的。书中给出的只是不完整的回答,其目的是要告诉人们问这样的问题并花费资源寻找答案既不愚蠢,也很必要。
回到这本书的内容,在简要的说了自己的一生(包括放浪疏狂的青年,生病后的开始努力做科研,为了给孩子赚学费而写时间简史等),霍金首先论证的是上帝是否存在这个问题,我想所有这本书的听书版或介绍文章都不会出现这一章的内容。中国的确不像西方有强烈的基督教传统,但这个问题却对当下中国有现实意义。因为将未知归咎于神的旨意,在这点上东西方都是相同的。而霍金从物理学的进展论说上帝是否存在这个问题,是可以成为一个科学问题的。为什么这个问题要放在这本书的第一章,是由于这一章提倡的科学决定论,是之后所有论证的基础。如果不能说服读者理解世界科学的解释就足够了,那教会读者再多的知识也是无用的。
接着的问题是宇宙是怎么诞生的?这一章基本是20世纪天体物理学历史。之后的一章是其他星球上是否有智慧生命。这一章霍金从人则原理说起,区分了强的和弱的人则原则,强的人则原理说有无数个宇宙,但只有那些适合生命诞生(特定的宇宙常数)的才会有智慧生命去提问。不过这样的解释只是换汤不换药,因为就算其他的宇宙存在,你也不能对它有任何的观测和推论。而作者推崇的是把宇宙常数当成是给定的,然后从地球生命的诞生历史中看看能推出什么。这种思维方式的转换,我觉得是值得学习的,强的人则原理,就类似将巧合看成是上天注定的,如果不是如此如此,我就不会成功。而弱的人则原理,则是将环境因素看成是不变的,而从我的成长历史,看看还能推出别人会不会成功。
简述了20世纪生物学的历史后,霍金推出了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首先是生命在宇宙中很普遍,但我们理解的智慧生命却是很稀缺。为什么会这样,首先有智慧这件事在进化上并不一定是必然,需要很长的时间和一系列小概率的事件(例如小行星撞地球毁灭恐龙),也不一定是有益的突变(人类是最有可能成为第一种自我毁灭的物种),其次是智慧生物必然会走到基因改造和人机融合的步骤,从而导致人类认不出智慧生命。就像蚂蚁按照自己的样子去周围搜索别的蚂蚁,却看不到身边的大象。
未来是可以预知的吗?这是书中写道的第四个问题。他书中写道20世纪的两个理论打破了经典物理中的拉普拉斯妖,我本以为会有混沌理论,但作者说的却是测不准原理和贝尔不等式。我觉得这里的节制很值得学习,我想霍金是知道混沌理论的,但是他没有在这里说提到,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保持节制,这才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品格。但细想,蝴蝶效应说是在长期上未来是不能够被精确预测的,而作者讨论的是未来是可预知的吗?这俩个问题是不同的问题,长期上可不可以预测,最多只是未来是否可预测这个问题的子问题,因此不出现混沌理论,就是避免了概念的混淆带来的答非所问。这种对问题的精确把握,也值得所有知识分子学习。
第五章和第六章的主题是黑洞里是什么样,时间旅行是否可能?这两章也是从历史说起,讲到了假设黑洞存在,时间旅行可行,会带来那些逻辑悖论,或者打破物理学中的守恒定律。正是从守恒出发,霍金做出了他一生最大的科学贡献,黑洞蒸发理论。记得当年瑞士的强子对撞机启动时,有人担心会造成小黑洞毁灭地球。其实读懂了霍金的书,就不该害怕这个。霍金在书中还开玩笑说如果真的造出了小黑洞,那他就能拿到诺贝尔奖了。
在自己的最后一本书中讲物理学,但作者想讲的却不止是物理学知识本身,而是一种思考方式。霍金推重想象力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在无法实验观测的领域,依然可以依据逻辑一致性,通过想象和推理做出进展。而除了熟悉的能量守恒,霍金在书中提到的是信息的守恒,通过进入黑洞的物质带的信息去哪了这个问题,霍金讲他一生的主要科学发现讲出来,一直讲到他生前的最后一篇科研论文。从守恒出发来思考问题,这个思路值得借鉴。
接下来的两章的问题是我们能在地球上活下来吗?我们该殖民外星球吗?这俩个问题是所有科技媒体都会报道的。但结论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是怎么论证的。首先是类似马尔萨斯的指数增长,但霍金关注的是知识而不是人口(不过霍金没有区分这些信息中有那些是真正对人类有帮助的新知)。接着是论证科学的发展是否有尽头,比如能否找到物理学上的大统一理论。书中写道霍金不喜欢星际迷航中的未来设定,科技政治文化都比当下发达,但却是静止不变的。霍金认为就算基础科学的理论是有尽头的,使用这些知识的方式却会永远在变化中。比如生物学的知识意味着人类对自己的基因改造迟早会出现,而这意味着世界的复杂性始终会增加。复杂性的增加,意味这日常的起伏会增大振幅,使得人类毁灭地球的可能性不断增加。而这意味着人类需要也必然会去在宇宙中寻找新的基地。
书的第九章是AI是否会超越人类。这里很容易被误解为霍金认为AI会成为人类的最后一个发明,而事实上,霍金强调的只是我们需要严肃的科学研究去探讨这样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是有价值的。在这里霍金展示了书中时不时出现的幽默,他写道你问AI有没有上帝,本想着如果听到答案是yes就拔电源。结果AI回答现在有一个了,同时把电源融化了。霍金没有在强AI是否会威胁人类这个问题的回答上站队,只是为问题本身的重要性呐喊。但媒体的报导需要你提炼出一个观点,但有观点不等同于曲解他人的观点。霍金不是AI领域的专家,他不具有回答问题的资质,但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提出问题,每个知识分子都可以从自己的背景出发,来论证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影响到人类。
最后一个问题是该如何塑造我们的未来。这里霍金现身说法,回忆自己中学时的数学老师,接着论述一个好老师的对一个人的成功重要性。接着说起了他年少时看到登陆月球的时的兴奋,引出我们需要持续的培养大众对科学的兴趣和信心,霍金认为只有少数精英懂得科学的社会是危险而脆弱的,他觉得最需要传递给大众的是发展是没有尽头的观念,这一点和他的师弟在中提倡的有相同之处。
总结下,网红霍金的这本书不厚,但由于霍金打字的困难,他说的每一个词都是深思后的结果,所以书中的用词如刀刻搬锋利,论述环环相扣很严谨,但又不故作高深。相比于他的《时间简史》和《大设计》,这本书是最容易读完读懂的一本,虽然只有不到300页,但其论述还是成体系而不是碎片化的。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