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学者探讨教育的本质和规律:让教学成为真正科学的教学
日前,由民进中央、南京师范大学和叶圣陶研究会主办的“两岸学者共话·教育学”论坛近日在江苏南京举行,来自两岸的20余位知名教育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教育的本质和规律。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首先提出了教育学在国家学科体系中的地位问题。“目前,教育学在国家学科体系当中的地位不高,这和对教育学与民族发展之间的关系阐述不充分有关。我们要帮助学教育学的学生建立起教育学在国家建设当中不可或缺的价值观。”
认清教育学的重要意义,是教育学科学化的起点,而科学化是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的目标。在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看来,这些年,在学科建设科学化方面,大陆的教育学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也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教育学存在笼统的问题,不精准,主张是什么,和别人的不同之处在哪里,说不出来。”谢维和说。
“教育学作为一个体系一直在壮大的时候,它的精确性就会模糊,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些新的规范,让知识的精确性更加强。”台湾淡江大学学习与教学中心执行长张钿富表示。
“我觉得教育学要逐渐从微观教学走到微观与宏观相结合,从单数走向复数,从解释性走向预测性,从本土的研究走向国际的合作,从思辨走向科学实践。要深化对教育学科学化的实际研究,让教学成为真正科学的教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说。
坚持教育学的本土性也是专家们的共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提出,“未来中国教育学应该在中国当代教育实践的基础上,继承民族文化的传统和吸收东西方结合的因素,建立具有中国文化的品格、气质与特色,有自己的理论范畴,并给世界教育学以贡献。”
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缪建东就家庭教育学学科建设谈了自己的看法。“学科建设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现象描述的层次、事实分析的层次和主体建构的层次。目前家庭教育学处于事实分析和主体建构之间。”如何加强家庭教育学的学科建设?缪建东认为,高等教育要对家庭教育学学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回归现实家庭教育,以问题导向来促进家庭教育学的学科建设。
辽宁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傅维利关注的是道德教育问题。“这几年国家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这方面确实有很多工作要做。”他介绍了他在道德教育建构上的六个策略,分析了其在考察当代儿童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发展道路实践中的得失,并从社会、历史、文化根源的角度,提出了有力对策。
“未来的教育到底应该是什么样?是在现有基础上小打小敲,还是应该去探索一条新路?我觉得可以在民间做一些探索。”近20年前,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成为一位为中国教育探路的实践者,他在会上分享了其多年来坚持新教育实验的经验。“我们有两个重要的愿景,一个是让新教育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一个是想打造本土的新教育学派。我们想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在未来中国孩子的身上看到政治是有理想的,财富是有汗水的,科学是有人性的,享乐是有道德的。”
“为了中国的教育,我们一直在路上。希望两岸的学者能够为中国教育的美好明天携手努力。”朱永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