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首届教师本科教学创新活动拉开序幕
胶东在线10月18日讯(通讯员 刘玉)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系郑兰荪教授应邀为全校师生作了题为《物质结构与原子团簇》的示范公开课,正式拉开了鲁东大学首届教师本科教学创新活动的序幕。
郑兰荪院士从“物质是否都由分子组成”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富含思考价值的问题入手,基于对构成物质的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的分析,引出非分子物质-原子团簇的定义。以足球做模型,从碳原子成键方式的角度,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地揭示了原子团簇稳定存在的原因,并注重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在讲解到纳米材料时,郑院士从庄子名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引申出“截至纳米,物性乃变,何以为然,量子凸显”的新注释,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领悟到了量变到质变的哲学思想以及变化观等化学学科观念。最后,郑院士以其导师Smalley教授的毕业赠言“我什么都可以教会你,但是有一样我没有办法教会你,就是''Sence of science''”结束了近两个小时的公开课。
自2017年初,学校启动了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一流本科建设。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已经构建了发展绩效考核奖励制度,但要将激励措施落实到本科教学工作中,关键是对教师教学业绩进行科学评价,激励引导教师把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中。2018年,学校出台了《鲁东大学教师本科教学创新奖励办法》,通过构建教师教学创新评价体系,促进师资队伍、学科、科学研究等办学资源转化为本科教育教学资源,激发教育教学的内生动力,提升内涵发展。学校投入100万元设置本科教学创新奖,共设立10项,2年评选一次。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分别奖励20万元/人、10万元/人、5万元/人。本科教学创新奖旨在确立“德高”“学高”“艺高”评价标准,树立“三高”教师典范,真正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在创新评价体系中,课堂教学重点考评教师利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方法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情况,改变了传统的课堂评价方式,引导教师积极投入教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