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新课标要从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开始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这些素养是要通过体育课堂和课外体育锻炼“练”出来的,不是说教出来的。
那么如何去练呢?简单来说,就是要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一堂体育课中学生练了多少时间,而不是表现在教师“表演”了多长时间。因此,要落实新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必须从提高每一堂体育课教学的有效性开始,才能逐步改善学生体质。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教学内容的有效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内容除了体育与健康知识与体能为必修模块以外,其他模块都可以选修。因此,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地方教材和校本特色,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开设模块项目教学,所选择内容应是受学生喜爱,并在课外加以应用、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比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就可以选择足球进行多模块教学,包括男生和女生,并通过特色校的足球文化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必修模块中体能教学的安排会有一些难度,但高一学段第一个模块安排体能训练势在必行,这也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只有落实好体能训练模块,提升基本运动能力,才能为今后提高专项运动能力打下基础。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自己的强项且深受学生喜爱的项目,这样既能发挥教师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也能满足学生的喜好。
二是练习方法的有效性。新课标更加注重课堂练习的形式,因此有必要设计科学合理的练习方法。练习中,重复不断的练习非常必要,但练习一定要有目的性,要明确练习是为了纠正错误,还是为了动作定型。同时体能练习的手段和方法应当多样化和趣味化,每节体育课都应有多种体能练习,强化“补偿性”体能练习,针对不同的体育项目特点确定体能发展的侧重点。
体能模块后期可使用器械练习多变的动作姿势,开展小型比赛,挑战极限,以激发练习动力。在学会了上肢推力、上肢拉力、腹部力量、背部力量、下肢跳跃等一系列练习后,可以采用阶梯式练习提高力量耐力,以车轮式和极限式练习提高最大力量,用密集式练习提高爆发力。
三是练习负荷的有效性。新课标倡导每一节体育课的运动密度应该在75%左右,运动强度达到140—160次/分。无论是体能练习、技能学习,还是促进学生身心愉悦,适宜的运动负荷是基本的保证。教师在实践中要贯彻和强化“精讲多练”的原则,每节课讲解和示范不得超过10分钟,其他时间都应当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持续运动中享受体育的快乐。
四是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新修订的课标强调对学生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相结合,重视评价的反馈功能和激励功能。新课标建议各水平测试中体能占总分的40%权重,提高了体能的要求,有利于学生体质的改善,而以进步幅度评价,更加客观公正,激发了学生体育锻炼的内动力。以引体向上为例,以上一年的体质测试为基准,一学期后个数成绩翻倍为及格,之后每增加一个加10分,直到100分,绝对数量达到满分时就记满分,以此鼓励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去加紧练习。
五是教师能力的有效性。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新课标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更高了,不仅要有选择内容的能力,还要有深厚的教学功底;既要有高超的运动技能,还须具备较强的体能;不仅要为人师表,还得具有要求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不仅自己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还要教会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全方位提升自己,才能在新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系北京十四中体育教师)
《中国教育报》2018年04月13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