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相爱不如相知”
进来全球加速右转,国内撕裂加剧,唯一能唤起全民注意力的就是××去世了,由不得怀旧的心多几分,闲来看过去的电视剧。记得曾经看过不止一遍的仙剑一,如今跳着看过,只觉得其中那句“相爱不如相知”,其实很值得玩味。如果要给十年前的自己写一封信,那信的开头一定是这局话,接着解释为什么这句话不管对于个人的物质,精神与社会生活都适用。而这三个维度代表了一个人过上幸福而有意义的生活充分且必要的三个方面。
物质生活就是衣食住行。一个人爱吃某种口味,喜欢名牌的衣服,这些都再正常不过。但人的不寻常就在于人可以了解自己选择背后的意义。比如你可以知道自己吃的东西根据你的基因不同是不是有利于你的健康?你穿的衣服是不是符合你自身的体型年龄与所处的环境?你只有不断的去深化对自己选择的了解,才算是在物质生活中达到了优秀。不在于你吃得是不是米其林大餐,而在于你知不知道自己吃这些东西对身体本身会有什么影响,对地球的环境会有什么影响。也不在于你穿的衣服是不是高档,而在于得体,在于你在穿着这件衣服的时候有没有表现出衣服背后要求的礼仪和教养。这才是相知的一半。
相知就不止是自己知道自己的选择带来的个性化影响,还意味着知道衣食本身带来的普遍影响。这意味你的知识超越自身的局限,比如即使从没有吃过海鲜,你也要知道海鲜会加重痛风的风险,从而能够提醒他人注意。要做到这一点,你要把花在选购美食的精力花在阅读和营养学有关的资料上,需要将用在找换季打折优惠码的时间用在系统的学一门礼仪相关的课程上。一个人只有了解的足够多,才能够从物质上的付出中获得最大的满足。
物质生活的满足,不足以支撑起值得过的一生。每个人都会有精神方面的需求,比如想找一个相爱的伴侣。但爱可能会是盲目的,唯有共同的三观,才能让人获得精神上的共鸣,从而带来更持久更深刻的满足。但想找一个相知的人,前提是你自己要是可知的。比如我知道了你阅读的书,看过的电影,但你看的电影都是肥皂剧抗日神剧,你看的书都是阴谋论星座指南,那我仍然无法知道你这个人有怎样的价值观世界观,这样要想和你知心,就不那么容易。这意味着你要去读经典,不管是什么领域,什么类型,经典的作品带着独特的观点,你的阅读/观影经历会让你具有独特的精神识别码,经典的作品还关注着普遍的问题,从经典出发,不会使你受众太少曲高和寡。无论你从那里出发,不管是文学,哲学还是科学,只有你认真的读懂了一本经典,你才有可能从这本书出发,找到你精神上的知己。
相知的可能性,还意味着要接受自己会犯错的可能性以及负担相应的成本。相知是动态的也是脆弱的,你刚刚以为了解了对方,情况一变就成了误会。你以为自己接受了半辈子的观点,可能会由于这个人而改变。只有做好了上述的准备,你才具有相爱的资格。以前我喜欢说,要想体会人生,就要多爱几次。但现在越发觉得只有逐渐在试图成为有料有品的人,爱的多少并不相关。哲学家纳斯鲍姆说成为一个好的人就是要有一种对于世界的开放性,一种信任自己难以控制的无常事物的能力。相知的最大障碍,恰在于认识到相知的局限性,给相互之间留有余地,不是通过预测来减少交往中的不确定性,不是通过祈求运气或抱有侥幸心理来获得持久,而是通过对过往言行的解释和归类来为未来情况的分析确定下基点和结构。
有意义的生活,还有社会生活这一维度。选择是否发出声音,是否为理念添砖加瓦,这既有风险,又最能标识出你是怎么样的人。在这个问题上,相知是最难的。你不知道自己的行动会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带来什么,不知道自己会不会促成社会的变革。做决定要不要做,无法做经济学那样的成本收益分析。但这也不意味着你可以不动脑子思考,你要做的是对自己诚实。在你转发任何一个和社会生活有关的文章时,在你的每一次发言前,都要看看是不是带着自己的负面情绪,是不是通过了自己已知的常识和逻辑判断确定其没有问题。当地社会的问题是社会生活的维度在长期的缺失后随着移动互联网被忽略释放,但太多的人还没有学会该怎样去过有尊严的社会生活,才使得谣言漫天。追根到底要做的不是去举报要求删除,而是系统性的去介绍批判性思维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