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促进学生社会情感发展
■名家专栏 社会情感学习与学校管理④
主持人
毛亚庆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社会情感学习与学校管理”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全国中小学校长(园长)培训专家组副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文科学术委员。曾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研究领域:教育领导与学校管理改进。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的效果决定了学生能否得到发展。在社会情感学习项目中,学生社会情感技能的掌握和社会情感素养的培养,主要是通过社会情感学习的有效课堂教学来实现的。
促进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有效教学,是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情感学习理论为基础,以社会情感学习项目开发的系列教材为载体,通过以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过程,达到提升学生社会情感素养和能力的目的。
目前,社会情感学习项目基于国际上社会情感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和中国学生社会情感发展水平实际状况,开发了顺应学生认知和情感发展的校本教材。
围绕着社会情感学习的概念框架,社会情感学习校本教材设计有七个专题的教学内容,分别是新开始、争吵与和好、向欺凌说不、向目标迈进、喜欢我自己、人际关系、改变。每个专题从不同的角度,指向所希望培养的学生社会情感发展核心素养。
基于不同年级的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不同需求,社会情感学习系列教材按照年级分为六册。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主题相似,但内容深浅程度不一样,达成的教学目标也不一样。纵向上,同一主题在不同学段呈现递进关系;横向上,各专题单元间存在内在的相互关联,教学内容的结构呈现出螺旋式递进的关系。
每册教材的内容包括使用指南与内容结构两部分。使用指南部分说明了教材的编写背景和意义、主要内容、使用方法和教学建议。内容结构部分对每个主题的教学提供了包括学习成果、课前准备、学习过程、主题资源等四个部分,以及详尽的教师用语及教学提示。无论是教育水平发展相对较好、教师教学水平较高的城市教师群体,还是身处教学资源匮乏、教学能力相对低下的边远山区的教师,都能在自学的基础上,按照教学具体流程完成不同主题的教学任务。
在社会情感学习理念的指导下,项目学校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种有效、稳定、具体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探究为载体,以情感体验为导向,既以情育人,又达成育人之情的目的。具体操作程序包括如下四个紧密相扣的环节:
热身活动环节,从游戏活动引入,并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以达到唤醒学生身心的目的,为后续学习和体验做准备。
主题导航环节,通过故事、图片等形式,引入课程主题,使前面的游戏活动与后面的探究学习产生意义的联结。
探究体验环节,是整个教学的重点部分。教师在课堂中通过若干活动,使学生进入情境、参与合作、体验感悟、学习技能,发展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
总结反思环节,即学校通过学生对探究结果的反思与学习体验的分享,结合教师的总结与提升,促进学习过程的感悟向观念与行为结果转化。
社会情感学习教学模式有效地保证了教学的效果,而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师教学技能的不断熟练,综合学生特点和本地化资源,这一模式得到了创造性的运用,有针对性地促进了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提升。
在此过程中,教师也须采取一些凸显社会情感学习特征的课堂教学策略:
儿童视角与全员参与。只有学生对学习任务有兴趣且参与度高的课堂才能更好地发挥功能。所以,教学设计一定要考虑儿童的视角,基于儿童的经验开展教学,提供符合学生兴趣和想法的活动来激励学生学习。此外,教师要鼓励所有学生参与课堂、表达自我,倾听、尊重他们的想法和观点,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机会。
师生互动与情感支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社会情感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学中应采用尊重和对话的教学方式,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和情感联结,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权威与控制,避免单向、预设的倾向,使学生能体验到教师对自己学业和情感的指导与支持,进而产生情感归属和心理安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成就。
教学生成与积极引导。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去了解自己与他人的感受。同时,要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其行为进行积极干预和引导,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与积极思维,改变消极想法和归因方式,减少学生的消极情绪体验,学会做出正确的决策,提升学生的情商和社会交往能力。
(作者龙登丽、陈静均系云南师范大学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2018年11月07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