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安的年代,写作是思考自身命运的一个支点|十一月短故事报名
前两天看了 Matters 的对谈,一位嘉宾说:“我这一代人没有经历过低靡,以全世界的经验来看,这是很罕见的。”
主持人张洁平随之回应:回头看,我们生命里的之前 30 年是如此罕见而珍贵,不管从国际格局还是从中国的内部来说,都是如此。 我出生的这一代人,或者再往上到 70、80 一代,似乎没有人会意识到我们也会经历“困难时刻”。
70年代的江边儿童(图/网络)
曾任美国国防部长的罗伯特·S·麦克纳马拉曾写道:“在 60 年代,我们所熟知的后‘二战’时代早期所形成的简单的两极格局开始解体,划分坚定不移的盟友和势不两立的敌人再也不是易事。”
但今天,2018 年,身处这个时代的个体是否又能准确预料到变动历史的走向呢?
更多时候,历史总以宏大而抽象的面孔示人,具体的个人故事似乎微不足道。
但另外一种可能性在于,个人的故事,哪怕平凡而微小,也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历史本身。比如我的一个姐姐,就是计划生育下超生的孩子,直至初中才上到户口。她的童年、青年的经历都打上了计划生育政策的烙印。
再如三明治创始人李梓新所分享的他的成长轨迹,同样显现了历史进程的一角。
“1998-2002 年我在中国人民大学读新闻系,读书时代经历了第一波互联网。毕业以后我到广州,在《21世纪经济报道》做 IT 和财经报道。一年后,我到上海《东方早报》做财经报道。那时候 25 岁,穿着七分裤,做了报社最年轻的副主任。再后来,我帮陈婉莹教授在汕头大学和香港大学做新闻教育工作,并带学生到美国采访了总统大选。‘三明治’这个项目是我 2010 年底从伦敦留学回国之后不久开始做的。我想关注中国,关注同龄人,我对此充满好奇。那个时期,个人意识开始觉醒,中国人开始不按常理出牌,有的人尝试从工作中抽离出来去享受间隔年(gap year),有的人辞职创业。”
三明治创始人李梓新“动荡”在莫斯科的飞雪中
莫斯科的游行人群(图/李梓新)
国庆节我回了一趟家乡,那是鄂西大巴山里的一个小县城,和多数人一样,在这个国庆我参加了多场婚礼随了不少份子钱。我十多年的好朋友远嫁四川,在婚礼上,她举起酒杯对我说,我们这个班好像就你学历最高。换做以往,听到这种话,虚荣心怕是难以自抑,但现在我好像觉得有点难过,还有点羞耻,我想起了贾樟柯说过的一段话:
“我自己考上了电影学院。刚开始时觉得自己非常厉害,你看我多坚持,我追求到了自己的理想。但是,当我年纪更大一点时我突然发现,其实放弃理想比坚持理想更难。当时那些中断学业的人都有理由,比如父亲突然去世了,家里需要一个男的去干活;又如家里供不起了,不想再花家里的钱了。每个人都是有非常具体的原因,都是要承担生命里的一种责任,对别人的责任,就放弃了理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这些所谓坚持理想的人,其实付出的要比他们少得多,因为他们承担了非常庸常,日复一日的生活。他们知道放弃理想的结果是什么,但他们放弃了。县城里的生活,今天和明天没有区别,一年前和一年后同样没有区别。这个电影伤感,生命对他们来说到这个地方就不会再有奇迹出现了,不会再有可能性,剩下的就是在和时间作斗争的一种庸常人生。
明白这一点之后,我对人对事的看法有非常大的转变。我开始真的能够体会,真的贴近那些所谓的失败者,所谓的平常人。我觉得我能看到他们身上有力量,而这种力量是社会一直维持发展下去的动力。”
县城的电影院没有排贾樟柯的《江湖儿女》,县城青年不会看这种片子,它是给远离县城的和城市里的人观看的,电影里始终有隐隐地冲突,这并不会远离我们的日常,如果你细细思考你的诸多经历,何尝不是一部小说或者电影呢?
时间倒流至 50 年前,1968 年,诸多事件在今天看来仍具有革新意义,美国著名非虚构作家马克·科兰斯基用自己的报道语言记录这年的不平凡之处,称这一年为“撞击世界之年”。
“1968 年令人激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全世界难以计数的人们都拒绝对世上诸多不平之事保持沉默。如果别无选择,他们会走上街头,呐喊示威,这给世界带来了一丝难得的希望,即哪里有不公,哪里就回有人揭露它,并试图改变它。”
1968 年五月风暴,巴黎街头随处都是抗议标语(图 / Wikimedia)
马克·科兰斯基试图通过全景式的镜头来地记录这一年发生的重大事件,观摩着世界的变化和那些走上街头的年轻人的选择。但那些故事的人物多会被迫镀上过多的外在色彩,也由此,反叛、乌托邦会成为那个年代青年人的代言词,而脱离时代情景之外的故事似乎失去了登台资格。
今天则不同,我们个人的故事因为技术的革新而变得富有意义,它能被更多人看到,也能给更多人来去不同的意义,在动荡的当下,通过讲述、记录个人的故事来抵抗时代的洪流。那些对你具有较大的影响的事件和人物不应该被遗忘,我们试图去记录,就是试图更好地理解自身,理解我们深处的世界和时代,仅仅是将目光聚焦在你所经历的那些故事上,你的故事就是一个历史。
你可以试图问自己,我出生在怎样的年代与家庭?我就读怎样的学校接受何种教育?对我影响深远的事件有哪些?我的高考故事是怎样的?对我影响重大的工作是哪一份?我为何在做现在这份工作?现在住的房子和自己又有怎样的联系?追梦路上经历了怎样的故事?你还心有不甘吗?你还惦记着一位远去的朋友吗?我的家庭在这些年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短故事 10 月,将延长教学时间,结合新版与旧版的教学方案,由富有经验的写作导师亲自指导你书写属于你的重要故事。短故事的写作教学不是产品的售卖,在此过程中导师与学员一对一交流沟通,不是冰冷的对谈,而是有情感的连接。导师将结合案例与经验,指导你如何去挖掘被忽略的故事,如何在故事背后提炼初人文意义和公共价值,如何将故事写成一篇优秀的文章,以及如何让你的文章发表在三明治的推送中,与数万人分享你的故事。
Q&A;
Q&A;
1. 短故事学院是什么?
简单粗暴一点讲,就是用12天的时间,完成一个短故事,在这个过程中,你将拥有一位尽职的“编辑”、“老师”的陪伴,一对一和你保持沟通,为你的写作提供详尽的修改意见。最新一期「短故事学院」,将从11月19日开始。
2. 你可以在这里写什么故事?
非虚构故事,关于自己、他人,各类人生疑难杂症,我们都欢迎,每个月学院会设置不一样的主题彩蛋,供你挑选。之前的主题包括职场、性、空间、阴影等,回溯生命中的至暗时刻,理解自己何以成为自己。
3. 这个课程适合哪些人报名?
非虚构故事爱好者,想要更好学习如何从阅读和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养分;
想要掌握入门级非虚构故事写作技法的新手;
希望一对一跟随编辑,拆解故事要素的人;
所有希望挖掘自己的写作潜力,写出更好文章的人;
所有想要通过写作而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开阔的人,因为在学院里你还能阅读到其他同学的精彩故事。
4.“短故事学院“通过什么方式授课?你将在什么平台上写作?
采取线上授课方式,使用平台「千聊」,一款基于微信的聊天教学平台。届时在我们的课程微信群内,点击千聊链接可以直接进入“短故事学院”直播间,和导师实时互动。即使错过直播,之后仍可通过无限次回放,复习课程。
写作平台是「石墨」,一个可以多人操作、实时编辑和保存的协作平台。你将拥有一个专属页面,和导师进行交流互动。点开同学的写作页面,如果对方也正在敲字,你会看见文字一个个蹦出来,你也可以在别人的页面上留言,写下自己的体会和感想。
“非虚构短故事学院”带领导师
总导师
李梓新
三明治创始人
近 20 年经验传媒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本科以及伦敦大学学院国际公共政策硕士。曾任《外滩画报》主笔等职务。曾多次现场采访过英美法俄等国大选,以及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现场。独家专访哈佛大学校长、美国总统候选人等名人。著有《民主是个技术活儿:英国民主生活走笔》、《灾难如何报道》等。2011 年创办中国第一个非虚构写作平台,培养了数千名普通写作者逐步成长为专业写作者。
导师
童言
中国三明治专栏作家、签约作者,曾参与出版《破茧001:你未曾体会过的人生》、《我们与我们的城市》等书籍。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外交专业,瑞典Uppsala University和平与冲突研究硕士。主要作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