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我们来严肃探讨下母胎单身|三明治
这是一个单身的黄金年代,但如果一个人20多岁甚至更30多岁还未谈过恋爱,便要接受质疑或者奚落。"是不是你要求太高了?(潜台词:是你条件太差了吧。)你要多接触一下异性。(潜台词:你性格有问题)
豆瓣一个名为“母胎solo”的小组已经有6412人加入,这里面所发布的帖子也多为“为什么我是母胎单身?”一类的主题,小组成员也常用单身多少年来进行自嘲,“你单个24年算啥,我都单身了34年了!”在我认识的母胎单身一族里,大家没有谈恋爱的原因不尽相同,但面临的压力又是相似的。“一个迟迟得不到反馈的愿望,久了便会滋生失望、质疑,甚至绝望。同时社会对“长期单身”、“没有恋爱经历”的污名,也会让他们越发焦虑和挫败。”
冯嘉今年27岁,从没谈过恋爱,当我提到关于感情的问题时,她的兴奋劲相比起谈论学术降低了不少,“不是不想谈,而是我找不到一个可以跟我聊学术的男孩。”冯嘉认为理想的对象应该要有高度的精神契合,“他的品行还要高尚一些,像陈道明那样。”她又补充了一句。
今年9月冯嘉从新疆的一所高校辞职回了广州。2017年6月,她在广州一所高校攻读完硕士课程后,回到家乡新疆,成为了一所大专院校的教职员工。上岗后,她的护照、港澳通行证上交给了单位,这些证件直到她离职时还未取回。单位得知她单身,还从未谈过恋爱,便热心为其物色对象。当时冯嘉正坐在电脑前整理课件,她的领导兴冲冲跑到她的面前,“冯嘉,赶快去换套衣服,我们给你介绍了个男同志。”冯嘉感到为难又惊诧,她想,这都21世纪了,怎么还像活在几十年前?好意变成了要求,冯嘉不得不服从。相亲对象也是一位老师,看起来,他对冯嘉颇有好感,不断在向对方透露自己的工作前景不错,还有房与车,但这些对冯嘉来说没有多少吸引力。
她有些微胖,皮肤并不算白嫩,这要归结于她的生长环境。生于新疆的阿克苏,这里日照强烈,植被稀疏。她的父母上个世纪70年代从四川去往了新疆,成为拾棉花的工人。冯嘉出生后,家里依靠卖红枣为生。一家人相处融洽,贫苦自可忽略。冯嘉成长在棉花地与枣林中,很小就学会拾棉花、摘红枣、晒红枣,环境朴素,但她读书用功成绩不错。高中,她去了当地的重点中学,成绩在班上排名前三。但高三那年,父亲因病去世,她的家庭承受巨大打击,就此全家的负担冯嘉妈妈独自扛起。
冯嘉考上了一所名校,她选择了理工科专业就读。她对两性的话题显得较为羞涩,在她看来,努力学习、做实验才是一个大学生应该有的样子。也由此,她与异性的相处模式永远停留“同学”的单一模式上。从本科到硕士的六年时间里,她没有参加任何校外实习,仅参加过的一次校外活动也是学术研讨会。她对学术有着难得的虔诚,但她的朋友也时长认为她将学术简单化了,她所追求的是一个“没有任何斗争的场域”,“但这不可能,学术本身就是从社会中而来。哪怕家人、爱情、友情都是存在着某种争斗的。”她的朋友对我说道。图书馆成了冯嘉的常待之地,她的硕士毕业论文接近七万字,总共耗时一年来做调查、写作,每天早上七点起床后匆忙洗漱便赶去图书馆阅读文献写论文,她的毕业论文是研究互联网抗争,谈及此,她会兴奋地跟我说起裴宜理的思想和著作。从新疆辞职回广州,她的计划是去香港念博士,但必须拿到全奖,否则家庭无力负担。
时隔一年,我再次问起冯嘉的感情问题时,她的回答明显要无奈许多,“你知道我的生活环境并不愉快,对我而言,爱情太远了,它是虚幻的,我不认为我现在有足够的资格拥有它。”冯嘉身上那种学生的天真之气开始褪去,生活开始显露出本色,但接受复杂的真实境况才是成长的第一步,她并未颓丧,在谈话的最后,她问我,你是否还记得罗曼罗兰那句名言,我笑了笑,随后我们一起说道: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
斐然如愿地去了她向往的媒体,成为一名调查记者。在这之前,她在北京望京的一家网络媒体做编辑,由于没有采编资格,每天的工作就是上网粘贴复制一些新闻报道,不能去往新闻一线,对她而言是一种精神与体力上的折磨。她受的教育是纯正的新闻专业主义范式,富有正义感,向往法拉奇那样的职业环境,但回到现实,对自身、媒体与现实环境都产生诸多失望。这是2016年后新闻专业毕业的大学生通感,斐然较为幸运,她选择辞去编辑工作,应聘上了那家以敢于报道而闻名的权威媒体,虽然工资少,工作量大,但这是她喜欢做的。
斐然没有谈过恋爱,她笑称记者哪有时间谈恋爱啊。她也尝试去相亲。对方是南方某媒体的记者,三十多岁,身材管理不到位,微胖。斐然见到他第一眼就不喜欢,处于礼貌,斐然只好与其讨论行业内的动态,“但他的学识与素养,恕我直言,有些差劲。聊完后他还想来拉我手,油腻。还有为什么要穿红色健美裤来见我?”
前段时间,斐然对一个北大毕业的异性产生好感,对方做金融工作,有着很深的社会学、经济学积淀,斐然和他一起探讨关于社会学的探讨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的著作,也聊当下的经济形式,对方的学识明显强于她,斐然对此感到兴奋又自卑。她总结自己不谈恋爱的原因,同龄人学识不会比她高到哪里去,但那些她赏识的人又不会喜欢上她。多次相亲的经历也向她展示了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现在恋爱与婚姻的标准都趋于社会化了,门当户对很重要。而斐然来自一个小县城,在充满衡量的取景框中,她自然获取不到心仪的对象。
斐然对此倒很淡然,某种程度上,现在的平权主义为此提供了一些乐观的设想。如果一个女性选择单身度过自己的人生,并不是一个不敢想象的梦魇。
鲍曼在《流动的爱》这部经典著作中分析指出,传统社会的所有纽带都在松动,爱情在现代社会也不那么美好或者可靠了。“人们深深地渴望阻止爱情的凝固,流动的现代人不不希望回到传统的令人窒息的安全感中。”对于母胎单身的人来说同样如此,不论主动或者被动单身,爱情本身的功能似乎不应该被过分放大,或者它本身就不应该置放在“功能”框架下去讨论和理解。香港中文大学性别研究博士曹文杰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谈到:“我们会经常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所以才叫伴侣‘另一半’,我们觉得自己是不完美的,所以我们需要有另一个人去补充自己。但如果我们怀着自己是不完美的、有缺陷的,一定要在世上找一个人才感到完满的话,我觉得这是不健康的关系。”
为什么会母胎单身?
“在亲密关系变成主流话题的时代,母胎单身是被取笑的对象,但在大学以前,这是我周围大多数人的状态:我的中学禁止学生用任何方式展现自己的性魅力;一段青涩懵懂的校园恋情很可能受到各方施压,甚至以当事人退学作为收场;性别隔离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台风”
小樱在国内念了四年英语专业后去了英国念了一年制的硕士,专业是性别研究。她单身了24年,谈及单身的原因,她认为是自己不够好看,加上从小家庭管教严厉的双重因素。从小学到大二,她的爸爸都让她留短发,这在很长时间内小樱对自己的认知一直一个“丑女孩”。小学时,她遭到了同学的校园霸凌,这致使她在长时间的校园生活中无法对同学产生信任和亲密感。直到大学,她开始意识到自己需要迈出“低自尊”的山谷,一次,她主动添加了班上一位相貌姣好的男同学,不过对方竟然没有通过她的添加请求,在小樱看来,这似乎是意料之中的事。在英国念硕士期间,小樱同样不敢轻易尝试恋爱。“外国人和你谈恋爱会让我觉得他们是处于一种猎奇心理,我只是亚洲女性的一个范本,并不是我自己。”
由于专业是性别研究,小樱对于自己为何无法开展一段恋情进行了一次深入追问,她的答案是所处社会的文化养成。“你所处的环境、你所接受的爱情的熏陶都会影响你。而我们这一代成长与台湾偶像剧盛行的年代,也是个人主义的一代,它的指向是让联结的亲密关系变得松动。”毕业回国,小樱找工作之旅不太顺畅,一如往常也并没有踏入一段亲密关系中。在她看来母胎单身在人们眼中是与零性经历挂勾的,“这是一种束缚”,于是她尝试去打破这种观念偏见,就算没有谈过恋爱但仍然可以拥有性体验,她开始尝试网上约人,沉浸在一次次的性体验中。但小樱对自己仍不自信,依旧无法摆脱对外形自卑的迷思:“我只约外国人,中国人不喜欢我的长相。”
“台风”是一位对“母胎单身”一说持着激烈批判态度的人,这位来自海南的女生也是一名女权主义者。“ 单身并没有给我带来困扰,真正让我困扰的是那些不断问我为什么单身的人。为何大家会默认你到这个年纪就应该谈恋爱呢?”不过几经交谈后,台风也坦言自己也渴望谈恋爱,但由于是在纯情偶像剧的环境中成长的,而现实和电影电视中的爱情完全相反,这让她失去了对爱情的一些期待。“偶像剧中的男性多是温柔宽厚的,但是我在现实中看到的确是邻居阿姨遭到家暴。这两者的断层让我无法接受。”对待亲密关系,“台风”尝试着去解构它:“爱情本身是一种幻觉,也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它,我很喜欢我现在的状态,我很忙,喜欢做很多事,人生本来充满了遗憾,没有爱情也算不得什么。”
据网上一份调查显示,“被调查者的25-29岁的母胎单身族占比最大; 其中母胎单身的男性占比42%,女性占比58%。在这些母胎单身的人中,单身18年以下的占10.48%,单身18-24年的占23.65%,单身25-29年的占46.28%,单身30年以上的占19.59%。”
而在母胎单身对于个人的影响方面,很少有像“台风”那样更享受自己独自一人的状态。更多人则是因为无法开展亲密关系而产生一定的焦虑。一份网上调研发现,“有34.21%的母胎单身族表示无恋爱经验让他们无法与异性自然、顺畅的沟通和交往,25.40%表示父母非常着急,遭催婚压力,22.40%表示形单影只,倍感孤独,同时有11.82%表示经常遭受旁人的疑问和看法,另有6.17%表示母胎单身的身份对他们没有任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