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读物错漏百出为何还不召回
近日有网友爆料石家庄桥西区教育局主编的小学教材《我和诗词有个约》五年级上册出现多处错误。桥西区教育局回应称,该书由区内骨干老师花费一年时间编写,出现错误属校对失误,因经费问题,召回重印不现实。(见11月14日《澎湃新闻》)
作为教学用书,关乎孩子们的学习,里面的知识内容应该尽量保证没有错误,尤其不能犯一些低级错误。唯其如此,才能在保证专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让教学读物更好地助力孩子们的学习,而不是误人子弟。
书籍从编写到印刷,正常来说必然有一个严格的编审程序,只要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严格负起责任,像错别字这种低级错误就有可能避免,起码也不会出现好几起错误。从这个意义上说,一本小学五年级《我和诗词有个约》的晨诵读本,竟然出现“勾起”变“钩子”、“途经”作“途径”、“蜡炬”改“腊炬”、“藩镇”写“潘振”等多处非常明显的低级错误,实乃让人无法理解。
当“蜡炬”成了“腊炬”,孩子们读到“腊炬成灰泪始干”,还有多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意想象?把“藩镇”写成“潘振”,当孩子们看到“潘振割据”,确定能够理解成“唐朝安史之乱后的地方将领拥兵自重的割据局面”,而不是“一个叫潘振的人割了一块地”?
尤为讽刺的是,当地教育局之所以推出《我和诗词有个约》一书,旨在为全区师生提供统一标准的规范性诗词教材,让孩子们能在最“合宜”的年龄读到最“经典”的文字,提升学生欣赏品位和文化内涵,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工作深入实施。
事情曝光后,当地教育局称是校对失误,出现问题的内部读本将被全部收回,由教师对错误进行手工修改后再返回学生使用,因经费问题,召回重印不现实。此番态度看似坦诚,实际上根本让人看不到改错的诚意。
不得不让人怀疑,难道保证教学读物的专业性、权威性,给孩子们一个有错必改、改错必快的价值导向,不是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吗?如果每一次教材出错的处理都如此马虎,问题都可以轻轻松松的化成“绕指柔”,不问责到具体的人——教材的编写者是谁,负责人是谁,审定者是谁?以及教材编审资质、流程上是否合格合规?不从根本上追溯问题的成因,很难说教材一而再再而三地出错不是某种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