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科学课 创新思路上
小学科学课程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农村小学和城市的学校相比,设备简陋、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欠佳。如何在农村学校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使得科学课教学活动充满“科学味”?
避短扬长,践行体验教学
所谓体验,就是体会和验证,就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农村虽远离都市,没有城市的喧嚣与繁华,但农村的孩子天天与鸟兽虫鱼为伍,日日与山川草木相伴。花草冬枯春荣,燕子冬去春归,植物开花结果……他们都有实际的接触和了解。因此,我们可利用农村特殊的资源,联系教材内容,放手让学生开展科学活动。如三年级的“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四年级的“新的生命”等内容,都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拓展延伸,如布置学生在房前屋后种植向日葵,要求把播种、生长、开花、结果的整个生长过程记录下来,作为科学日记的一项内容;布置学生饲养小蝌蚪、小鱼等小动物,这样的实践活动,既有利于学生种植、饲养、观察、记录等基本技能的培养,又激发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因地制宜,创新实验方案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也是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在实验教学中,实验方案关乎整个实验探究过程的成败,科学严谨的实验方案能确保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呈现出直观形象的实验现象,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验证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最终根据实验现象来验证猜想是否正确,达成理论共识。在“动物的生命周期”这一单元,由于教材中设计的是养蚕的活动,蚕在当地不普遍,我就带领孩子们就地捕捉蝌蚪,和孩子们一起观察、饲养,经历由蝌蚪到青蛙的变化过程。孩子们不仅亲历了动物的生长过程,同时也受到了珍爱生命的教育。
就地取材,自制模拟教具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原有实验室的一些仪器或教具,由于种种原因,演示效果总是达不到教学要求,或者实验室根本就找不到所需的教具,但是教学中又必须要有较好的演示效果,怎么办呢?我们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动手制作教具或进行改进,使抽象概念变得直观形象。我们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常见材料,必要时再买一些身边找不到的精密元件,经过创造性加工,制作教具,便能达到所需的教学效果。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教具和学具的寻找、利用、设计与制作,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同时还能填补实验室仪器教具的空缺或不足。
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信息技术集色彩、声音、图像、动画为一体,为教学提供丰富的生活化和现实化的信息资源,它可以成为连接科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桥梁。目前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条件有较大改善,教师应将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VR(虚拟现实)等运用于平时的实验教学中,通过图像声音等视觉和听觉的刺激,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抽象和枯燥的科学知识。如在“地球的卫星——月球”一课中,对于月球如何绕地球运行,光凭想象是很难的,这时教师把它们运动的轨迹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不仅使学生大开眼界,还能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作者单位:湖北省枣阳市吴店镇二中)
《中国教育报》2018年11月07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