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普惠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体系
本报评论员 祝乃娟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意见》着眼于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切实办好新时代学前教育,旨在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等现实问题。近日,国内外主流资本市场与中国幼教行业相关个股激烈波动,并且,一些以幼儿园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其营收也被预期会在未来放缓。
坦白说,在学前教育这个重要的民生领域,应该限制资本的过度逐利,从《意见》来说,这已形成基本共识,因此,学前教育的改革方向是非常正确的。由《意见》引发的行业洗牌,也将是在所难免。一些人担心这样可能会减少幼儿园学位,给幼儿入园带来不便,但是,不应该短视地看待这项改革,如果改革方向是正确的,那么就需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尽管短期内可能会有一些阵痛。对于行业来说,一些以幼儿园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可能会营收放缓,行业面临洗牌,但社会更加关注的是学前教育应该回归教育本质这个重要问题,在教育这个重要的民生领域,营收与逐利本身就不是最主要的方面,不应该舍本逐末。所幸的是,这次的行业洗牌对象主要是营利性的社会资本,并不涉及太多相关部门利益的洗牌与重新分配,也没有太多行业利益集团的“绑架”与阻挠,因此,可以预见,此项改革的速度会较快,改革推进也会比较顺利。
当然,更应该关注的是学前教育中最核心与最根本的方面,即普惠性幼儿园的数量与质量。我国应该将着力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作为学前教育体系的根基,公办园应充分发挥保基本、兜底线、引领方向、平抑收费的主渠道作用。
公办园的办园方向已经明确,下一步应该积极调动地方力量办园,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开展了此项工作,地方专项投入幼儿园建园资金,并且再由市调动镇、街道以及村集体建幼儿园,地方财政根据幼儿园面积进行财政补贴。一级一级地调动起建园的主体性力量,可以快速地将建园任务落实到明确的主体身上,加快建园速度。这完全符合学前教育改革方向,向内挖潜,可以充分将一些闲置资源盘活,比如可以利用腾退搬迁的空置厂房、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农村中小学闲置校舍等资源。同时,还要鼓励有实力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办公办园。
不过,地方也应该做好统筹规划,进行详细的摸底排查,弄清楚幼儿园学位的分布情况,再与城建部门沟通城区规划的相关信息,对幼儿园新建园进行合理布局,这也是学前教育资源均等化投入的重要要求,既然是增量的建园,那么就应该合理地规划、科学决策。
对于公办的普惠园来说,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普惠园的教学质量问题,不仅要保证学位数量,也要重建普惠园的教学质量。目前,,公办幼儿园除了一些重点的机关幼儿园,其他社区类的公办园幼教工资较低,人员流动性较大,后厨也不透明,缺乏监督。因此,要尽快提升幼教人员的职业水平与收入,首先要严格执业资格制度,适当提高幼教资格获取的门槛,并且在财政补贴中明确对幼教待遇的保障。财政补贴目前的重心在于建园方面,下一步的重心应该转移到对幼教人员的收入补贴方面。
学前教育入学难已成为多个地方人们生育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解决好学前教育问题有助于提高生育率。人口是综合国力的根本,而人口众多是中国现阶段的核心优势之一。综合国力的竞争本质上是科技和创新之争,这归根结底又表现为人口之争。近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李斌在相关会议中指出,到本世纪20年代后半期,中国人口将达到峰值14.3亿左右,人口数量将经历从低增长到零增长再进入负增长的历史性转折。尽管,影响生育决策的方面很多,比如高房价以及各个成长阶段的教育投资成本,但学前教育是处于最前端的,它非常直观地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育决策。因此,首先要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得到解决之后,看护问题以及看护成本会得以极大缓解,这无疑会影响家庭的生育决策。(编辑 欧阳觅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