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简单,越美好
公号海茫茫,你是不是经常错过我的小船?
点击上方蓝字“青年文摘”→
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加上星标★,我马上就登上你的码头
作者:罗敷
来源:《越简单,越美好》
博集天卷授权发布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身边的人提起北欧都带着一种羡慕的语气:
“北欧有‘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教育医疗全都免费,就算没有积蓄也不会有压力~”
“北欧薪资高,假期多,产妇有480天的带薪休假,连奶爸也有假期呢~”
“北欧的海鲜又多又便宜,他们连生蚝泛滥都能视为一种灾害!我们中国吃货愿意无偿援助!”
…………
我们熬着夜、脱着发奋力追求的完美生活,竟然是人家的日常。
像高晓松在某篇文章中所说的,“那里的人不聊金钱,不聊地位,也不聊你读过什么名校。”就连扎身于生活深处的摆渡车司机都豁达到“淡泊名利”。
一位在北欧生活了十余年的朋友罗敷告诉小编,北欧的高福利并不能解决生活中的所有烦恼,人们之所以看起来轻松快乐,是因为他们深谙一些独特的处世哲学。
北欧式的幸福无需羡慕,我们也能做到的~
△在北欧人眼中,车只是代步的工具。为了低碳环保,街上随处可见骑单车出行的人
对生活做减法,
重新拿回驾驭生活的主导权
物质做减法
世界上怕是再没有哪个地方,比北欧更怕繁琐。看看他们的居住空间就知道,黑、白、灰是C位的主色调,房间里的东西能有多少就有多少。
罗敷的邻居索尼亚太太的客厅,就是标准的极简空间——除了阳台上的花、四壁的图书、一盏落地灯以及围着壁炉的一张矮桌子和三张椅子,可数的三张地毯和一把摇椅外,别无他物。
她朋友艾娃的家里东西更少,就连餐具也是人手一份,再无多余。偶尔有家庭聚会,宾客们都需要自带餐具。
这并不是北欧人吝啬,而是他们秉承一种生活原则——Lagom(刚刚好)。
由于北欧五国地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地理条件和气候的限制,使得北欧地区可供用于生活的物质资源少之又少,吃穿用度都要靠进口。
长此以往,北欧人养成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传统,生活十分节俭。
钱不必太多,够用就好;衣服不必大牌,适合舒服最重要;屋子也不必太热,保暖就好,等等。
近两年,北欧“刚刚好”的概念传入我国,对于喜欢买买买的国人,“极简生活”逐渐变成一种流行。人们一面在双十一等折扣日摩拳擦掌,一面张罗着要断舍离。
但北欧人所倡导的极简,可并不是单纯的主张“什么都不买”或者“不管不顾丢丢丢”,而是在舍弃的过程中,分辨哪些是废物,哪些还能物尽其用。
正如《越简单,越美好》中所说:“在精简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你更加明确想要什么。目标变得明确,生活也将变得清晰。摆脱了物质的束缚,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获得享受生活的自由。”
信息做减法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上每天不断更新的新闻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各式各样的手机app分散着我们的精力,消耗着我们的时间。
亲朋聚会变成一群人围着饭桌刷手机;
下班回到家,老公孩子也拿着手机低着头各玩各的,没有任何交流,仿佛进了另一间办公室;
打开消息app,生怕自己错过了当日的热点;
打开购物app,生怕没赶上促销活动……
但这些信息对我们而言都是必要的吗?我们真的能从中汲取大量有效的知识吗?我们是否想过,被动地接受过多的信息,很可能会削弱我们对于一件事情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我们开始变得依赖各种app推送的消息时,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已经把我们感知世界的权力交给了一个毫无感情只知道汇聚信息的机器。
开始筛选并删除手机内多余的app吧,试着放下手机,抬起头和我们身边的人聊聊天。这并不是和新科技隔绝、跟时代脱轨,而是通过这个过程,找回我们失落已久的感知力。
保留那些真正有用且引领我们的生活大步向前的app,我们真正想要的便利生活才会脱颖而出。
人际关系做减法
在社交方面,北欧人是出了名的“社交恐惧”,芬兰人在车站候车的排队场面还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
△芬兰人在公交车站等车的时候,大家都精准地计算好彼此的间距,一个萝卜一个坑,沉默而内敛地站着,不交谈,也要避免与他人的目光直视
俗话说,“朋友多了路好走”,很多人认为多结交一些各领域的朋友总不是坏事,在各种社交场合里,从不吝啬向对方递出微信添加好友的二维码,而验证通过后开启的又是长时间的沉默,偶尔朋友圈点个赞,过年过节群发个祝福就算是联络了感情,以备不时之需。
而在北欧人眼中,这种带着功利主义色彩的社交,并不一定在日后的生活中真正可以为你所用。你认为重要到能改变人生的一次谈话,其实在别人那里不过是一杯酒的应酬!
△瑞典的公交车上,几乎没有人与他人同坐一排
与其说他们不擅长社交,不如说北欧人更擅长独处。有距离的相爱,是北欧式人际交往的理论核心。他们需要一点时间,来完成日积月累的自我精神体系的构筑。
一个有精神内涵的人,一个常常自我探索与反省的人,才有控制自我情绪的能力、专注做事的能力、成熟地爱一个人的能力,以及对整个家庭和社会负责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与每天独处的习惯分不开的。
认真生活,专注工作
有计划的生活更自由
罗敷说,虽然在北欧生活了这么久,仍然对北欧人对待生活的认真态度、只要决定了就不轻易放弃的坚持感到讶异和由衷的敬佩。
北欧人喜欢为生活制定各种计划,他们认为“有计划的生活更自由”,而且对既定计划的执行,几乎有着强迫症般的偏执。对于不在计划内的事情,北欧人通常不会答应。但是如果答应了,哪怕经历千难万险,也一定会践行诺言。
他们认为,有时候,让人疲累的不是有计划的生活,而是没有计划的生活。别人一个电话你就到,或者随便地应约,又随便地爽约,这样的你,在朋友那里是得不到尊重的。
随心所欲的生活看似自由,其实极大地消耗着人的时间和精力,你连自己每天要做什么都不清楚,每天不敢拒绝加班,下班后懒懒地往沙发上一躺。你以为你为生活奋斗了,其实你没有。
专注,是通向成功的一束光
虽然身在高福利国家,,但北欧人对待工作绝不马虎,面对需要完成的事情,心无杂念,投入十二分的精力。
罗敷的瑞典厨师朋友麦克,立志要成为米其林大厨。
为了体会世界各地著名的米其林星级餐厅的风味,他白天在餐馆工作,晚上骑单车送报纸,奔波在凌晨三点的大街小巷赚旅费;为了摆盘的美观,专程在日本生活两年,学习日本人的插花艺术和禅意境界。
用了十年时间,他一路从负责整理蔬菜、汁料的打杂,升为副厨、厨师,最终如愿成为一名米其林三星的大厨。
当罗敷问他十年磨一剑的心情如何时,麦克云淡风轻地答:“当你知道三文鱼的105种吃法的时候,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到?”
慢慢来,比较快
在表现专注上,北欧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慢。明明三天可以搞定的活,非要一周甚至更长;明明可以齐头并进的三个项目,却非要停下两个,一个接一个慢慢进行。这在讲求高效率的我们看来,好像是被高福利惯出来的拖延症,但在北欧人眼里,这叫“慢工出细活”。
对多个方案进行多次的模拟实验,收集充分的数据参考,才能保证在实际操作的时候万无一失,避免二次返工消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此慢慢来,可能真的比较快。
自律,让生活品质始终如一
北欧之所以被比喻为幸福的世外桃源、离天堂最近的地方,并不是因为每个人多有钱,而是因为人的素质。绝大部分人的高度自律,才是北欧社会为世人称颂的最宝贵的财富。
在如今的北欧,路不拾遗仍然是一个美好的传统。让路人掉的东西待在原地,已经是北欧人对待失物的一个约定俗成。一串钥匙、单只手套、各种小毛绒玩具等,看见的人都会绕着走。不是北欧人冷漠,而是为了方便失主顺原路回来寻找。
再比如瑞典的公交车,无人监管,自觉刷卡或用自动售票机买票。尽管如此,却很少有人逃票。因为大家都知道一张票25克朗,逃票的罚款却是票价的40倍。而更得不偿失的是会在逃票者个人信息里记上一笔,日后凡涉及诚信的问题,都会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每年9月的龙虾节,捕捞者都会严格按照当日的限捕斤数捕捞,不小心超过的斤数,都一定要在深海海域放生,哪怕周围并没有人监督。
北欧的牧场里永远不会提供过期的牛奶给生产方,保证出现在人们餐桌上和孩子们学校、幼儿园里的,永远是百分百新鲜的纯牛奶。
正是这种自律,让北欧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甚至是人与商家之间有着强烈的信任感,才会让北欧人的生活品质不会轻易地向利益妥协。
* * * * * *
要想获得北欧式的幸福,只在表面上效仿北欧的家装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要从自身做起,调整自己的生活状态,要通过不懈的努力摆脱物质欲望的束缚,重新拾起驾驭生活自信与自由,并不断追求精神上的丰盈与满足。
甚至就像罗敷在她的新书《越简单,越美好》中所说的:“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能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
愿我们能寻到幸福的踪迹,最终拥抱属于自己的美丽生活。
▽更多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