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数学教学质量从全市最低点上升到全市前列 秘诀是?
上世纪70年代末,青浦数学教学从全市最低水平起步,通过数学教学改革率先摸索出一条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不到10年,青浦数学教学质量从全市最低点上升到全市前列;2007年的第二次数学教学大样本调查显示,相比17年前,课堂教学实效大大提高,但学生探究与创造能力依然徘徊不前;直至今年5月,青浦再次对全区八年级学生测试结果显示:学生高阶思维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有明显进步。
“青浦实验”走过40年,3次大样本能力测试的教学求索,80余万个标准数据背后,到底有何“秘密”?
从“教”的课堂转变为“学”的学堂
青浦实验中学学生徐向东,看到妈妈吃力地拿着长毛刷清洁鞋内污垢,萌发奇思妙想:能否发明一种新鞋,可以轻易把鞋底翻出来,便于清洗?在学校小发明室里,他画图纸、买材料、做模型,经过一个多月反复试验,一款带有履带式鞋底的鞋子成型。“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引发创新意识,激发动手热情,这是课程建设的要义。”青浦实验中学校长刘明说。
青浦实验中学,因为有着“实验”二字,与“青浦实验”相伴相长。上世纪90年代,在首届上海市教育功臣、市教科院原副院长顾泠沅的指导下,学校对学科课程教学形态进行大胆改革,确立“活动——发展”的课程教学新格局,形成了学科、专题、综合三类活动课程。近年来,学校课程百花齐放,根据社会热点、学生需求、教师人才等,新增体育类的“马球机器人”“水上项目”、艺术类的“音乐剧”“茶艺”“十字绣”、科技类的“现代农业种植土壤酸碱性与植物生长”“3D打印”“创客训练”等课程。
如何从学生轻负担、教学高效益的角度,将“教”的课堂转变成“学”的学堂?学校教师自编自创的《学程手册》,成为学生开展学科学习之外的第二本“教材”。教育实验中,鼓励教师在磨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五过程中下功夫。
青浦高级中学一年一度的校园创新大赛,近日向全校学生征集创新创意作品。一位同学说:“并不在意获奖,而是获得磨炼的机会。”学校微电影社团学生王语轩经历时间最长的旅程——坐34小时的绿皮火车,再转乘8个半小时的长途汽车,来到青海果洛雪山脚下拍摄微电影《阿尼玛卿》,获高中生微电影大赛一等奖。“经过‘青浦实验’的浸润,学校以磨炼教育培养人,让每个学生在磨炼中成长、成人、成才。”校长陆康其说,通过构建“三思课堂”,鼓励学生勤思、善思、奇思,个别平时在课堂上懒于动脑的学生,在老师正确引导下,也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考上理想大学。
不片面追求升学率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青浦实验”的可贵之处,在于不片面追求升学率,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不搞加班加点、题海战术,也不只抓毕业班,坚持让所有学生都能有效学习。
重固中学是一所农村学校,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为了突破学生高层次思维等重点指标,新课堂实验在数学组先行研究,为学生“私人定制”学习单,引导教师关注学生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为学而教、少教多学、鼓励挑战性学习’的数学组新课堂实验有效做法,还推广至语文、英语、理化、政治、体育等其他多门学科。”重固中学校长宋伟倩说。
“校园楼梯的安全坡度设计”“考场中的电子波屏蔽仪的工作原理”“古人对雨水的合理利用”……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科学研究经历,青浦一中总共开发了近200门生态领域特色课程,展开300多个生态领域研究性课题研究。各种围绕绿色生态的奇思妙想,在学生中迸发。在气象局,同学们与气象专家对话交流;在练塘的有机生态农场,学生亲近自然、观察各种农作物,将秧苗带回学校培植;在界泾港的居民区,学生向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演示……学生运用生物、化学、地理、物理等学科知识,科学解释身边的生态问题,在社会参与中不断提升生态知识。
如何主动寻找生活中各种好声音?在自然界,幼儿倾听秋天落叶飘零、雨点滴落的声音;在家里,孩子寻找厨房里碗筷发出的声音……“寻找好声音的过程中,鼓励幼儿自主发现,乐于探索,,敢于表达。”佳佳幼儿园园长徐秀清坦言,办好幼儿园不是一句空话,传承青浦实验,10年间走出一条办园新路。幼儿园利用节日活动、民间游戏等,让学校成为“师幼共生”的最佳场所。
教得扎实学得有效 师资是关键
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到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青浦教育始终关注每一个学生、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40年来,青浦实验人经过努力,不仅推动青浦教改,也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可借鉴、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