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第一高分国剧,来了!丨毒药头条(2)
冒着投机倒把、扰乱计划经济秩序的罪名,闯出了一片天地,在乡村改革中叱咤几十年风云。
但是时代变迁,自身知识局限。
他最后还是被自己所创建的事业,以及村民所抛弃。
第三个男人,杨巡。
出身贫寒,没什么文化,是投机倒把的个体户。
书中,他从卖馒头开始,最后拥有了上亿资产。
个性中,有不少奸诈与卑微的特征。
私生活有些糜烂,但最终娶了个女大学生,弥补了内心没文化的遗憾。
这三个人物,代表了国营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三种经济体下的芸芸众生。
有收获,更有失败。
一辈子的大悲大喜,都冲散在了大江大河中。
目前,这剧在豆瓣上开分8.8,不出意外,它应该就是今年评分最高的国产剧。
孔笙导演,真是厉害了。
看了几集,毒药君似乎知道它为什么口碑爆棚了。
首先,是时代感的还原。
为了表现70年代的农村景观,摄制组把取景地设在了安徽宣城泾县蔡村。
一个镜头打过去,就是非常真实的破落小村庄。
这可不是村里的房子,而是剧组一砖一瓦搭出来的。
村子里面,常年有个大喇叭在广播。
路边的小矮墙上,刷上各种宣传口号。
没错,这就是70年代的中国农村。
70年代,人们的衣服基本就是四个色——灰蓝绿黑。
款式,基本以军装、格子衬衫等为主。
这里,,可以放上几张真实的年代照。
剧集中,基本还原了人物穿着。
男的,一溜靛蓝军绿的衣裳,上边,还沾着一些泥巴。
讲究一点的女生,无非也就是红格子外套,再加上一条围巾了。
置景、美术的扎实,让《大江大河》有了别的国产剧少有的真实。
同时,剧集中还穿插了很多70年代人们独有的记忆。
比如,伤痕文学。
十年文革,正值青春的年轻人,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
1977年11月,刘心武发表了小说《班主任》。
小说讲述了中学教师张俊石,尽力挽救在四人帮毒害下不学无术的中学生的故事。
作者以救救孩子的呼声,震动了文坛,拉开了人们回顾苦难的序幕。
伤痕文学,主要描述了知青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
剧集里的大学生,看上去都不太年轻。
宋运辉脑袋木,第一次见同学,直接喊成了叔叔。
这些高龄大学生,大多是返乡的知青。
在农村里,他们蹉跎了大好的青春年华。
大学生活第一天,室友就因为阅读伤痕文学而落泪。
这些都是真实的过去,整个70,80年代,中国文坛都笼罩在伤痕文学的哀伤下。
而回到社会环境里,那时候,人们还残留着很多文革时期的思维。
红五类,容易找到工作,上门说亲的媒体都多。
黑五类,不仅被人瞧不起,邮局被人卡信,被造反派以各种理由告状。
宋家两姐弟的出身不好,即使高考分数线过了,组织也拒绝给予大学名额。
《大江大河》前几集的氛围轻松,但细节之中,处处看得到那个时代的压抑。
但是在这压抑中,又有改革萌动的气息。
农村中,人们都在试探政策的底线。
在土地集体化的背景下,人们的耕种积极性不高。
分田到户,能提高人们的劳动积极性。
著名的安徽凤阳小岗村土地改革,被剧集提及。
1978年前的小岗村,是出名的三靠村——
吃粮靠供应,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
上世纪60年代,曾出现饿死60多口人、饿绝6户的惨况。
自1957年开始,全村年年吃国家供应粮,正月里,家家户户都要出去讨饭。
直到1978年11月的一个冬天,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签下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