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文速朽的时代,你愿意来认真打磨一篇作品吗?|2018年短故事最后招募
移动互联网使写作的门槛前所未有地降低,与此同时,粗粝、浮夸的内容汹涌而入,敲打键盘的人们似乎日益缺乏耐心,去细细打量脑海中迸发的灵感,对写下的文字精雕细琢。
来三明治工作前,我是一家新媒体行业平台的编辑,常常需要研究爆款案例,比如所谓刷爆朋友圈的千万级爆文,比如一夜间风靡社交网络的现象级产品。每个热点后面都跟随着蜂拥而上的人群,就像一阵阵的风,大家追逐着飞在风口上身影,可狂风过后什么都没留下。爆款大概是这个时代最易朽坏的东西之一。
那些教人如何炮制新媒体爆文的课程,通常不会教你怎么把文字写得更好,而是如何让它携带强烈的情绪因子,像病毒一样扩散传播。
有时候我会忍不住想一个问题,那些在朋友圈里被反复转发的文章,有多少能够留存下来?不说十年,哪怕一个月、一周之后,还有人愿意看吗?它们能代表我们身处这个时代的真实模样吗?
微信微博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割裂了完整的文字表达,或许越来越少人愿意坚持严肃的写作,用真诚、优雅的姿态书写生活,记录时代,为写出一些能引以为傲的作品而死磕。
我翻着手边三明治之前出的一本写作者访谈的书《写作者说》,看到张悦然谈起对当下碎片化写作的看法:
“现在有很多平台,大家有很多发表机会,所以发表作品变得越来越随意和草率。‘完成’的标准越来越模糊。我对‘完成’的理解是,它能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作品存在?它是不是能够印成书?它是不是能够长久地留存?但是这些问题,可能并不是一些写作者会去思考的问题,他们思考的是今天点击量有多高,有多少人回复。所以很多作品,还在泥胚的状态,就被拿了出来。这样的作品,是无法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
来到短故事学院的学员们,通常怀揣着对文字的追求,有一份愿意用心打磨内容的决心,他们带着未经雕琢的生活经历、故事灵感而来,在与编辑导师每天的交流中,一点点接近作品“完成”的状态。
我们所说的“短故事”,其实是一种西方创意写作领域一种非常流行的文体:Memoir,它不只是个人回忆录,也包括个人经历过的某个事件的描述,它是真实的生活写作。每期短故事学院里,我们都会遇见不同背景、不同职业的写作爱好者,当大家一字一句认真记录下某段往事,描摹生命中某个重要的人,会发现这也是在重新认识自我,甚至能解开一些缠绕已久的心结。
在11月短故事班里,少年XI详细记录下了父亲被查出患肺癌晚期前后的过程,作品最终顺利完成并发布,她写下一段感受:
“当讲述完这个重大事故,让它变成一个故事那一刻,我也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出口。当然,整个写作过程中,不乏反复和情绪做斗争的波折。感谢三明治小伙伴们的鼓励,让我勇敢地回忆并拾取那些细节,也让我不至于过度沉溺其中,最后能冷静地交出自己的答卷。一个人的写作是孤独的,然而一群人的写作是精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