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教育信息化2.0改进教学环节促进教学决策
01、什么是教师信息素养?复旦大学媒介素养小组是专注于信息素养研究的专业团队。他们认为,信息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
套用在高校教师身上,信息素养指的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获取信息、筛选/评价信息、内化信息、应用信息与传播信息的能力。
那么,教师信息素养由哪些方面构成呢?关于教师信息素养构成的研究虽不在少数,但尚未形成统一定论。通过整理相关研究,笔者大致将教师信息素养分成以下三个方面:数据素养、信念素养以及应用素养。
其中,数据素养是基础,应用素养是核心,而信念素养是教师信息素养的灵魂,三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数据素养
教师的数据素养指的是教师在数据的采集、组织和管理、处理和分析、共享与协同创新方面的能力,以及教师在数据的生产、管理和发布过程中的道德与行为规范。
其中,数据既包含结构化数据也包括非结构化数据。教师尤其要注意挖掘非结构化数据背后的逻辑和内涵。
具体而言,教师的数据素养又由以下几个能力构成:
一是收集数据的能力。它是培养数据素养的先决条件,其关键能力包括:信息意识和信息敏锐性(定位与采集)。
其中,信息意识与教师收集信息的积极性挂钩。唯有将教师的信息意识培养到规定水平,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信息敏锐性,进而精准定位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需要采集哪些数据。
二是管理与存储数据的能力。采集信息后,教师需要将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管理与存储,之后,才能高效处理、分析信息,这就要求他们具备管理与存储数据的能力。
三是分析、评价信息的能力。因为高校教师往往会被公众当做“意见领袖”,所以他们需要具备较强的辨别与筛查信息能力。
信念素养
教师的信念会通过影响教师的心理状态与思维价值取向,进而影响到数据的处理和应用,在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教师的信念主要包含三组两维特征:传统——现代;进步主义——建构主义;保守——开放(桑国元,2016)。由于受到新型教学技术的冲击,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的教师信念素养应向学生中心、动态开放、服务创新等方向发展。
应用素养
教师的应用素养是指在灵活使用教育教学技术手段的前提下,整合学科知识和所获数据与信息,迭代新知识,高效完成教学活动。
这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项素养,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较高的应用素养要求教师吃透技术、学科内容与教法,并挖掘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02、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如何?为了系统地找寻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路径,笔者按上述三大分类总结了我国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限于篇幅,本文主要揭示当前存在的问题。
数据素养方面问题
在数据素养层面,我国高校教师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信息知识匮乏和信息意识薄弱两个方面。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教师都是“数字移民”,尤其是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已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未经过专门的信息化培训,对信息知识缺乏了解,也尚未掌握相关技术。
还有一些教师虽然经过了相关培训,但只片面地学习了相关技术知识,没有经过进一步的信息意识培养,导致他们在数据敏感度、判断力、观察力等能力方面积累不足,无法深入诠释数据,影响了后续的教学与管理工作。
信念素养方面问题
在信念层面,我国高校教师的主要问题是尚未从传统模式完全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动态开放和服务创新的现有模式。
有一部分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应付”教学检查,没有意识到信息化教学能够切实地改善教学活动,提升教与学的效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为信息化而信息化”的问题。
比如,有的教师刻板地使用信息技术,只是将课本上的知识换种媒介形式照搬到课堂上。如此一来,虽然也算使用了多媒体技术,但教学并没有发生实质改变,依然让学生处于被动灌输的角色,没有亲历整个知识探索的过程。
应用素养方面问题
应用层面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环节相融合的环节,是教师信息素养的核心,但也是当前最为缺失的一环。
我国高校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与管理活动时,缺乏灵活与自主性,他们通常仿照他人的教学手段开展自身的教学活动,很少主动探索、开发新型教学模式。
03、如何提升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笔者认为,高校在探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方式方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高校教师的主客观因素,在为教师提供客观培训条件的同时,营造好良好的数字环境,并充分调动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可以考虑的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保证培训不流于形式
校方要保证为教师提供的信息化培训不能流于形式,而要具备全面性、系统性、应用性和可持续性,能够切实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
首先,要在理念层面上使教师全面理解信息素养,避免浮于表面,防止因片面学习信息化技术而忽略了信息意识和信念素养的培养。
其次,培训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长期进行。建议校方打破传统的“填鸭式”培训,多安排实践环节,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从彼此身上获取灵感,同时,培训应持续一定周期,贯穿于职前、职中和职后,以提升培训的系统性。
最后,培训要有针对性地提升目前高校教师在信息素养方面的薄弱环节,如信息筛选与分析能力、工具选择能力等。
营造信息化氛围
除了职前培训外,职后的工作环境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的信息化水平。
笔者建议,校方应从校园的软文化入手,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教师发展信息素养的平台,便于各个老师使用信息化手段工作、交流、成长。
如此一来,教师就能够在沟通中互相启发彼此,到底应该如何将信息化合理运用于教学环节,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大数据支撑教学决策。
加速校园数字化建设
客观环境的营造能够提高教师对数字校园的适应度,进而倒逼他们提升信息素养。
因此,校方要完善适于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软硬件设施,特别是加快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进度,实现教育治理和教学过程的现代化。
例如,改善校园网速;为教师提供包含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的数据库;成立专门的技术小组,给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有困惑、问题的教师提供针对性帮助;完善必备的大数据分析软件和云资源平台等等。
04、小结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客观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比如,很多教室已不再是以书本、黑板为主的纯粹物理空间,而是环绕着计算机、VR等新型教学工具的信息空间。
同时,高校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也都在向“互联网+”新模式转变,特别是教学,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影响下,正向高度自动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这些改变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比如,他们需挖掘隐藏在数据中的丰富价值,通过分析学习者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来更深入地了解学习者,从而改进教学环节,促进教学决策。
然而,与作为“数字土著”的学生相比,当前高校教师大多属于信息时代的“数字移民”,甚至是“数字难民”,大力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已变得刻不容缓。
因此,,《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专门提出要“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既有它的理论、现实必要性,又面临不小困难,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