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改变命运:教学奇迹还是技术神话?
近日,《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一文引发热议。报道称,两百余所贫困地区中学通过观看直播,和名校成都七中同步上课。多年来,有的学校出了省状元,有的本科升学率涨了几倍。
一块屏幕,拉近了本该差异悬殊的教育的水平线。
有人觉得欣慰,认为这是技术的赋能;但也有人质疑,认为这是在营造技术神话。
“远程直播课堂让偏远地区看到了希望”
根据成都市教育局近日的回应,成都七中网校覆盖川、滇、桂等多个中西部省市的251所远程合作学校、1298个教学班级,每天有近8万名学生与成都七中异地同堂上课。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张杰夫研究成都七中网课模式十余年。从他的切身感受和调研结果来看,改变确实发生了。“有了远程直播班,偏远民族地区的孩子看到了希望。”
他接触过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学生。以前,,这些孩子认为自己顶多就够得着省内二三流高校;但是现在,他们敢报国内一流高校,甚至觉得清华北大也不再遥不可及。
张杰夫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平均来看,上直播班学生的成绩能够提升二十到三十分。但分数提高,远不是直播班带来影响的全部。
“以前好学生都被家长送到县城,当地生源流失严重,这对当地教育生态是极大的破坏。”有了直播班,偏远地区能留得下好学生;偏远地区的老师,也因此有了名师作为学习对象。民族地区学校,通常是“孤魂野鬼”式发展——两所学校之间相距遥远,学校根本找不到学习和交流的对象。但现在不同了,带着他们往前走的,是全国有名的成都七中。
张杰夫感慨,这是把最好的教育资源给到了社会最底层人群。曾经,“知识改变命运”对偏远地区孩子来说是句空话;现在,他们真的相信了。
直播班确实不适合所有人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研究员高政提醒,在讨论贫困地区有多少学生考上名校时,还要注意国家政策这一“变量”。
2012年起,教育部等部委联合设计并实施了针对农村贫困地区的三个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对进入计划的学生来说,名校录取分数线可以下降几十到上百分。从2012年实施至今,各类专项计划已累计招生37万人。“这个影响可能比屏幕的影响大得多。”高政说。
他认为,从教育角度来看,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是不会变的。“适合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每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样,文化风俗不一样,孩子的心理特点不一样,教育方法自然要有所不同。远程教育搞了这么多年,一线教师和校长的评价都一般,重要原因就是没有针对性。”
“说实话,一开始跟我说有这种模式,我自己都不相信课能上得好。”张杰夫说,基础不同的孩子怎么上相同内容的课程,也是他自己的疑问。成都七中网课采取“四个同时”和“五位一体”模式,也就是“同时上课、同时备课、同时作业、同时考试”,教学设计者、把关教师、前端授课教师、远端教师和技术教师共同协作。“他们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么多年的实践证明是成功的。”
不过,张杰夫也坦言,确实有两到三成的学生跟不上直播班进度。他建议采取分层次的网络直播教学。比如说,成都七中来合作各偏远地区最好的学校;往下一层,由成都市最好的学校来合作那些偏远地区次好一些的学校……以此类推。“这样学生之间的差距缩小,远端学生的压力和痛苦可以减轻。”
当地教师能力提升是关键
远程课堂还有一个毛病——互动少。远端学生会不会在课堂上沦为看客?
但张杰夫则表示,这经常为人诟病的互动问题,其实是个伪命题。
远端学生究竟有没有那么强烈的互动需求?张杰夫调研发现,很多学生认为,看成都七中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同样能有、甚至更有收获。“我们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互动本身就比较少。互动少,影响不像大家想象得那么大。”
虽然对技术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但受访专家均指出,必须强调本地老师的作用。
“无论什么时候,当地的老师和学生一定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如果老师在网络直播课程中处于被动状态,他们的能力就提升不了,那以后这个地方的教育怎么办?”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偏远地区学校不能把成都七中的网络直播课堂当成“救命稻草”,如果过度依赖,对当地的教育反而是种损害。
储朝晖对科技日报记者表示,要提升贫困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关键还是加大教育投入,发展普惠教育,尽量提升当地教育的专业性。而要提升教育专业性,就需要加强对当地老师的培训,提升贫困地区教师待遇,增强师资。
“没错,有好老师才有好教育。直播教学恰恰就是培训偏远地区老师、带领老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力手段。”张杰夫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