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教育”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要历史转折,不仅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春天,也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和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发展带来了繁荣。值此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回顾和总结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经验,展望汉语国际教育的未来发展,对于汉语国际教育的事业发展和学科建设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解放思想,开疆拓土,创建对外汉语教学新学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来华留学生数量的增长,招收外国学生的院校也在不断增加。在王力、吕叔湘等老一辈语言学家的共同推动下,1983年“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宣告成立,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正式创立。到20世纪80年代末,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体系可以说基本构建完成,并取得了四个方面的重要进展。
一是教学理念的创新与学科建设的发展。在学科理论创新上,吕必松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著,其中于1978年提出的对外汉语教学“总体设计”的理论堪称标志性成果。这一理论就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进行了整体的宏观规划,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是国外语言教学新思想和新理念的引进。这些新思想、新理念直接推动了汉语教学方法和教材编写的创新。在“功能法”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国内学者提出了“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教学路子。刘珣、邓恩铭编写的《实用汉语课本》就是这一教学理念创新带来的成果。此后,在语言技能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学者们提出了综合教学和分技能教学相结合的教学路子,《初级汉语课本》《现代汉语教程》等教材就是这一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三是“汉语水平考试”(HSK)的研制与推广。1984年,北京语言学院(今北京语言大学)成立“汉语水平考试设计小组”,研发标准化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能力考试,即“汉语水平考试”(HSK),逐步形成了由低到高的考试系列。HSK考试系列的研制,满足了世界上不同层次学习者的汉语考试需求,通过科学化的测试使汉语考试具有了更高的信度和效度,对汉语走向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是对外汉语教学标准和大纲的研制。如《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以及20世纪90年代后研制的《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短期强化)》等。上述系列大纲的推出,,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走上了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发展道路。